古人有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對我這個庸婦來說,
即使有米,
我也不見得能做出什麼好料理。
幸好,
我生在科技發達的今日,
即使沒有廚藝,
藉著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
也能差強人意地為家人們料理三餐。
「一日之計在於晨」,
如何用健康營養的早餐,
啟動家人在一天中最寶貴的時間裡的活力,
儲備整天所需的基本能量,
是家庭主婦必修的課題。
自從有了新的豆漿機後,
準備起早餐的飲品更為方便了。
不過童心未泯的我,
還是不安於每次都打豆漿,
於是開始玩起各式「米漿」來。
五穀米、七穀米、十穀米、胚芽米,
我都一一嘗試過。
雖然打出來的漿是乳白色的,
但加了健康的黑糖後便幾可亂真,
而且味道也都不錯。
改天再來試試更養生的黑豆吧!
打完豆漿後的豆渣,
只要經過簡單的加工,
就能變身成為一道美味的餐點。
而有時孩子們的建議,
也會給我帶來新的創意靈感。
某天傍晚,
蓉蓉放學回家後,
興高采烈地跟我說:「媽咪,我今天選『生活高手』的學習區,蘋果老師讓我們自己煎餅耶!」
我疑惑地問:「哇~這麼厲害!那你煎什麼餅啊?」
她氣定神閒地回答:「我們用『玉米濃湯』來煎餅,很好吃喔!你下次也可以試試看,就把玉米濃湯和麵粉拌在一起......」
仔細詢問後得知,
原來她說的「玉米濃湯」是像X寶濃湯那種料理湯包。
有一陣子,
蓉蓉不斷提起那天煎餅的經驗,
又對「玉米濃湯煎餅」讚不絕口。
不過,
我們家已經很久很久不喝那種「不知道裡面到底加了什麼」的料理湯包。
於是,
我心血來潮地在煎五穀豆渣餅時加入新鮮玉米粒,
希冀會受到愛吃玉米的孩子們的青睞。
果不其然,
蓉蓉坐上餐桌一看到玉米便眉飛色舞,
迫不及待地開始享用早餐,
簡單地加點兒醬油膏,
便一口接一口吃得津津有味。
但是,
我這小點子卻不得樂樂的歡心,
小妮子直說:「這味道怪怪的,我還是喜歡吃原味的!」
至於對食物來者不拒的東東,
當然還是手叉並用地大快朵頤。
這次的實驗也算成功一半,
至少Wesley和兩個孩子是滿意的。
不過,
我也承諾樂樂,
下次再這樣惡搞時,
一定會先煎原味的給她,
然後再加玉米粒,
這樣就皆大歡喜了。
另一個可以讓我輕鬆變換早餐的大功臣,
便是「麵包機」了。
不知怎麼地,
三寶們對「吐司」一直情有獨鍾,
常常問他們:「明天早餐想吃什麼?」時,
十之八九都會得到:「吐司!」這樣的答案。
而這「吐司控」的症狀,
在蓉蓉和東東身上尤其明顯。
雖然我也常以饅頭、蛋餅、煎餅、粥來增添早餐的多樣性,
但每當孩子們吵著要吃吐司時,
我便不好讓他們失望。
不過,
我又擔心總是吃吐司會有營養偏廢的問題,
於是,
在吐司中動手腳,
成了我訓練自己「耍心機」的方法。
既然麵包機食譜中明載,
只要控制好麵糰的濕潤度,
任何食材都可以自行斟酌加入。
因此,
我就毫不客氣地大玩特玩麵包機吐司了。
當孩子們對南瓜的接受度還不高時,
我除了在廚房進行「南瓜料理實驗」外,
也嘗試讓南瓜以不同型態攻佔孩子的味蕾,
而孩子們喜愛的吐司便成了我的好幫手。
將料理後剩餘的南瓜蒸熟,
再按照「地瓜吐司」的配方變換出「南瓜吐司」。
或許是因為孩子們吃慣了我惡搞的各式吐司,
所以在照慣例詢問:「今天是什麼吐司?」
而得知是「南瓜口味」後,
並沒有太大的情緒性反彈。
依舊各自挑選了自己喜愛的抹醬,
然後毫無評論地默默吃完,
讓我不禁暗自竊喜著,
也許我的「味蕾攻佔計畫」就快成功了!
我總想在一成不變的「陀螺轉轉轉」生活中,
為自己和孩子增添一點兒不一樣的色彩。
而對每天逛市場、泡廚房的我來說,
從料理和餐點著手應該是最恰當的。
趁著東東在午睡的空檔,
蒸些地瓜當作孩子們的「放學點心」,
剩下的就順手拿來做明天早餐的吐司吧!
黃澄澄的地瓜吐司,
不但看起來色澤漂亮,
聞起來還帶著淡淡的地瓜香氣,
不由得讓人食指大動。
不過,
這吐司雖然賣相不錯,
但吃起來卻沒啥地瓜味。
這應該就不難想像,
市售味道濃郁的地瓜麵包,
是靠著什麼東西的魔法,
才能呈現那麼誘人的滋味了。
藉由一條條不同口味的自製吐司,
我和孩子們開始引導我們的眼睛和味蕾,
重新認識食材的原色與原味,
回歸品味自然單純的原點。
某次到大賣場買全麥麵粉時,
應該還不到「視茫茫,髮蒼蒼」年紀的我,
竟然誤拿了「雜糧」麵粉。
等到萬事俱備,
只欠「麵粉」才發現,
也只好硬著頭皮將錯就錯了。
按照麵包機食譜的原配方,
只以雜糧麵粉取代全麥麵粉,
做出來的吐司也還不錯。
不過,
向來「嘴裡容不下沙」的蓉蓉(不喜歡沙沙的或有顆粒的口感),
對吐司中那一粒粒的雜糧頗有微詞。
幸好在我稍作解釋後,
小妮子還是諒解地默默接受了,
讓我大呼驚險過關。
雖然之前曾到新加坡出差,
卻無緣吃到道地的「咖椰醬」。
不過,
自從Wesley開始半工半讀後,
因為頻繁地到新加坡出差,
便順手帶回一瓶,
我才與它有了第一次接觸。
剛開始品嘗時,
並不太習慣那椰漿混著雞蛋的特殊口味,
然而吃了幾次後,
我卻漸漸地愛上了那個滋味。
原本對咖椰醬的顏色和氣味有些嫌惡的孩子們,
看我吃得津津有味,
也忍不住地說:「媽咪,借我吃一口!」
然後,
雖然不及我喜歡,
但也接受了這濃郁的南洋風味。
Wseley見我吃得頗順口,
因而每當我快吃完時,
他就會貼心地再帶回一瓶,
並且嘗試購買不同品牌,
讓我可以評比挑選。
即便只是一罐小小的抹醬,
但那將我放在心上的情意,
便足以令我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
從小看著父親對食物的珍惜,
即使是剩飯剩菜也不任意丟棄,
甚至撿食我吃剩的餐點、麵包。
耳濡目染下,
讓我也奉行「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簡約。
現在當了媽媽後,
我儼然成了家中的「廚餘桶」,
所有孩子們吃剩或嘗過後不喜歡的食物,
幾乎全都進了我的五臟廟。
所幸我好養又不挑嘴,
而孩子們挑選的食物也多半是我喜愛的,
因此對於這樣的角色扮演,
並不覺得委屈。
不過,
有時我也不願意勉強自己,
吃下過多或不喜歡的食物,
可是又不想浪費,
左思右想後,
發現「自製吐司」是個可以解決此困擾的好辦法。
之前帶孩子們出國旅遊時,
刻意為東東訂了「寶寶餐」。
但是早已跟著我們吃盡美食的他,
對那一瓶瓶的果泥、食物泥根本不屑一顧。
為了消耗那些寶寶食品,
我異想天開地將它們加進了吐司裡,
做出了「蘋果吐司」、「梨子吐司」、「雞肉青豆吐司」、「蔬菜吐司」等等。
由於這些寶寶食品強調純天然無香料,
所以味道不突出,
孩子們吃了並沒有特別的感覺。
就這樣,
我悄悄地讓全家人為我分擔了「廚餘桶」的工作。
去年的花蓮海洋公園小旅行,
我們在「曾記麻糬」買了不少當地名產,
除了不能錯過的麻糬外,
我還拿了一包看起來很好吃的「蜜糖地瓜」。
本以為愛吃地瓜的Wesley和樂樂會很捧場,
誰知道屬螞蟻的Wesley吃了一個後竟說:「這地瓜太甜,吃起來好膩!」
而樂樂淺嚐一口後也抱怨:「這個太甜了,不好吃!」
面對那一大包滯銷的蜜糖地瓜,
不愛吃甜食的我,
實在無法強逼自己包辦吃下,
但又無他法,
只好暫且將其打入冰箱冷宮。
眼看保存期限到期的日子一天天逼近,
讓不願暴殄天物的我著實傷透腦筋。
某天又要做吐司時,
不知從那兒飛來的靈感,
腦海中竟出現了將蜜糖地瓜切成小塊,
放入麵包機中做吐司的畫面。
就這樣,
香甜的「蜜糖地瓜吐司」出爐了。
這款吐司意外地受到孩子們喜愛,
早餐吃過一次後,
放學回家時又迫不及待地詢問:「媽咪,早上的吐司還有嗎?」
然後,
便聽到不是那麼喜歡吃地瓜的蓉蓉滿足地說:「今天的吐司好好吃喔!」
原來,
堅持一下,
不要放棄,
總是能為「食物」找到出路的!
有時候,
我也會為自己勇於冒險的嘗試捏一把冷汗。
不過,
這個世界若是少了這份勇氣,
一定會變得枯燥乏味、黯淡無光。
有一次,
孩子們買的飲料沒有喝完,
當下不想喝冷飲的我,
只好將其放進冰箱。
一段時間後,
再次詢問孩子們的意願,
竟然依舊沒有人要喝。
無奈之餘,
只好另謀他法。
當晚在準備隔天的早餐吐司時,
突然靈光一閃,
乾脆將其加入吐司,
再放些櫻桃果醬增添風味。
做成很特別的「薏仁櫻桃吐司」。
這款吐司剛出爐時香氣逼人,
不知不覺令人垂涎欲滴。
當孩子們看到這吐司的色澤時,
感覺有些猶疑,
不過,
很快地便被那香味所收買唾沫直嚥了。
我是個愛玩的媽媽,
不但常跟著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瘋,
也將「童心」用在了料理上。
看著麵包機食譜中的各種吐司,
大多都能憑空想像出那味道。
不過,
我一直很難想像「檸檬吐司」吃在嘴裡會是什麼感覺。
因此,
某天我趁著家裡剛好有檸檬之際,
大膽挑戰了一下自己的味蕾。
沒想到,
滋味還不錯,
鬆軟的土司散發著淡淡的檸檬清香,
彷彿將那森林浴中的芬多精含在了口中。
現在,
已經有越來越多人相信,
童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
在我玩早餐的同時,
孩子們當然也要玩。
那天我做「五穀玉米煎餅」時,
恰巧蓉蓉的幼稚園隔天將帶孩子們到西餐廳,
實地進行「西餐禮儀」課程。
而老師在前一周的聯絡簿上,
便提醒家長「可在家先教孩子們練習使用刀叉」。
於是,
這天我們便用煎餅來玩刀叉。
可能是因為煎餅質地柔軟,
蓉蓉操作起刀叉不費吹灰之力,
完全沒有飛刀掉叉之虞。
而之前我們全家曾到同一家西餐廳用餐,
對那裏的餐點狀況還算了解,
老師也說:「餐廳會協助先將牛排切成小塊。」
這樣一來,
相信這不淑女的丫頭會有個愉快的「西餐體驗」。
看著姊姊們都能拿抹刀塗抹自己喜歡的各式果醬、花生醬、奶酥醬、大蒜醬或巧克力醬,
剛滿三歲的東東,
也迫不急待地想為自己準備一片特製吐司。
因此,
我開始讓他玩抹刀和果醬。
光是用抹刀將果醬挖出,
然後平穩地放到吐司上,
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就已經牽涉到好幾條手部肌肉的協調性。
更別說要將果醬平順均勻地塗抹於整片吐司,
那果醬的黏稠性和含有果粒的不均質性,
無疑是讓這小小的工作難上加難。
不過對東東來說,
他無所畏懼,
因為這不是一堂課也不是一項作業,
所以沒有對錯、好壞與成敗,
只有開心地玩,
然後滿足地吃。
至於我,
我只在一旁欣賞他的吐司傑作,
偶爾在他求救時伸出援手,
接著陪他一起享受這小小的成就感,
最後再一起收拾玩耍後的殘局。
某次和同學聚會時,
其中一個非常賢慧的同學問我:「你做的吐司他們(孩子)喜歡吃嗎?」
我直言不諱地回答:「不喜歡!」
由於那時大家聊得非常熱絡,
以至於我沒有機會進一步闡述我的「但是......」。
其實,
市售的吐司比麵包機做出的吐司好吃,
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
為什麼我還要辛苦地熬夜或早起做吐司,
箇中原因孩子們也都了然於胸。
因此,
即使我做的吐司口感不佳,
孩子們還是會看在我「希望他們健康」的那份心意上,
毫不埋怨乖乖地把它吃完。
或許是「習慣」成自然,
近來孩子們對於我的自製吐司接受度愈來愈高。
再加上烤箱的加持,
每次放學點心出現香酥脆的「奶酥吐司」或「大蒜吐司」時,
三個孩子都會爭先恐後地搶食,
而且完全沒有「不想吃邊」或是「要切邊」的問題。
我想,
當孩子們的心被打動時,
味蕾的感受和腦中的想法也會跟著改變。
若我們確定自己是走在正道上,
就必須勇敢、堅定地走下去。
給孩子們一點兒時間,
很快地他們便會尾隨而至,
然後與我們並肩齊步而行。
為了當個開心快樂的「廚餘桶」,
我常常會想些點子讓那些被遺棄或嫌棄的食物變得美味些。
就像孩子們不吃的吐司邊,
我將其拿來沾早餐飲品後,
孩子們竟爭相仿效,
吃得不亦樂乎。
而某次我為了解決冰在冰箱內多日的吐司,
便趁著吃咖哩麵時,
拿吐司沾咖哩醬吃。
沒想到孩子們又好奇地說:「媽咪,給我吃一口!」
然後又瘋狂地愛上這滋味,
替我完成「廚餘桶」的工作。
我深深地覺得,
沒有不對的食物,
只有不對的食用方法。
一旦找到了和孩子味蕾跳動相同的頻率,
就能使他們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讓孩子重新了解、認識這個食物,
進而再次接受、喜愛這個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