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到一句廣告台詞:「早餐很重要,一定要吃喔!」
西方則有句俗諺:「早餐要吃得像國王,午餐要吃得像王子,晚餐要吃得像乞丐。」
爸爸也總說:「早飯吃得好,午飯吃得飽,晚飯吃得少,是老祖先的養生之道。」
因此,
我也將「要好好吃早餐」信奉為圭臬,
不但讓三寶們從小乖乖在家吃早餐,
也讓「一起吃早餐」成為珍貴的親子時光。
不過以前住在娘家時,
由於我還在上班,
因此鮮少操心三餐,
早餐也多半靠著公公和姥姥打點,
我們一家五口總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地坐享其成。
即便是後來搬出娘家自立門戶,
在大部分的日子裡,
也是由知道對我而言睡眠重於一切的Wesley,
一肩扛下準備早餐的重責大任,
而我則是偶爾心血來潮才巧扮賢妻良母。
直到近幾年,
不知道是不是我把這輩子該睡的覺都睡得差不多了,
突然變得可以熬夜晚睡,
或是自發性地早起當個「晨型人」。
於是,
除了午、晚餐外,
我也漸漸拿回早餐的主導權。
開啟「做早餐」的人生之後,
我才知道,
要準備一份簡單又完備的早餐並非易事,
除了要了解「怎麼做」之外,
要「做什麼」也是一大難題。
幸好我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家裡先後添購了豆漿機、麵包機這些神兵利器,
讓我在當早起的廚娘之餘依舊可以睡飽飽。
現代人長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許多飲食習慣也變得西化,
孩子們最容易接受的早餐當屬麵包類。
因此,
我常用麵包機做白(口感扎實)、甜(口感鬆軟)、全麥、豆渣吐司,
然後煎個蛋、加片起司,
夾點兒肉鬆、照燒肉片、雞絲、水煮鮪魚或滷豬腱肉,
最後再放些(紫)高麗菜絲、萵苣葉、雙色玉米粒、胡蘿蔔絲或番茄等蔬菜,
做成五口之家的「經典三明治」。
不過,
屬螞蟻的東東不太愛鹹口味的三明治,
所以我多半會幫他特製「三色三明治」-各式果醬、花生醬、奶酥醬或巧克力醬任選三種。
玩膩了吐司便想嘗試手作麵包,
於是我用麵包機來攪打麵糰,
經一次發酵後,
桿平塗抹自製洛神花果醬、藍莓醬、覆盆子果醬、桔子果醬或是花生醬,
然後捲起、整形、再經二次發酵,
最後放進烤箱烘烤。
之後,
我又挑戰了餡料麵包,
用平常家裡最易取得的地瓜、乳酪、芋頭、奶粉、黑糖等材料,
作成地瓜乳酪麵包、芋泥麵包或黑糖奶酥麵包。
有一次,
我在圖書館裡無意間看到一本「100%成功!超簡單的鬆餅粉法式鹹點」的食譜,
就好奇地借回家鑽研。
第一次,
我乖乖地按照食譜做了「馬鈴薯蛋糕」,
令從未吃過鹹蛋糕的三寶們頗為驚艷。
第二次,
我稍微用了一點兒想像力、改了一點兒材料,
做出了表面綴有番茄的「波菜鮪魚起司鹹蛋糕」,
這款完全擄獲深愛鮪魚的蓉蓉的味蕾,
讓她時常嚷著還要再吃。
這次的經驗,
令總是依賴麵包機的我,
又再次喚醒了沉睡中的蛋糕魂,
為了省事、提高成功率並且讓孩子們吃得飽,
我跳過做工繁複、鬆鬆虛虛的海綿和戚風蛋糕,
直接把家中食譜裡的「磅蛋糕」幾乎做了一輪,
最後僅有三寶們愛不釋口,
也是最易取材的「蘋果磅蛋糕」和「香蕉磅蛋糕」成為我家餐桌上的座上賓。
雖說西式糕點有其優勢,
但我們畢竟是東方人,
血液裡多少留著被包子、饅頭、燒餅油條馴化過的基因。
因此,
當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做麵包時,
便偷懶地用麵包機攪麵糰,
然後加入地瓜泥、芋泥、葡萄乾、蔓越莓或多榖雜糧粉等,
經過簡單的發酵,
再蒸個十幾二十分鐘,
就有香噴噴、熱騰騰的Q彈饅頭出爐。
即便饅頭的口味變化沒有麵包多樣,
但偶爾單純地咀嚼麵團,
品嘗麥香和餡料的純粹,
低脂、少油、少糖、少鹽,
也正好給了身體無負擔的營養與滿足。
現在大街小巷充斥著各種連鎖的西式早餐店,
而我偏愛的傳統中式豆漿店相形下漸趨式微。
然而,
很特別的是,
「蛋餅」卻能在西式早餐店中與漢堡、三明治分庭抗禮,
可見我們還是保有東方人的腸胃與習性。
不過曾經滄海難為水,
吃過「阿公家」(娘家附近的傳統豆漿店)的自製手工蛋餅後,
三寶們再也無法接受連鎖西式早餐店的蛋餅。
為了讓孩子們解饞,
我開始試著自己煎蛋餅,
雖然還是無法和阿公家的蛋餅媲美,
但至少已是他們可以接受的程度了。
找到不錯的餅皮並煎出被認可的基本蛋餅後,
我便可以大玩特玩蛋餅變裝遊戲,
除了必備的蛋和起司外,
芽菜、番茄、玉米、小黃瓜、(紫)高麗菜、胡蘿蔔等蔬食,
都可任意和肉鬆、鮪魚、雞絲、香煎肉片、滷腱子肉等肉類混搭,
要是再加上餅皮的口味變化,
那真的可以搭配出許多不同的組合(有點subway的概念)。
即便我現在對睡眠的需求不似以往那麼多,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我還是常常會在大清早醒來時,
驚覺昨晚沒備好今日早餐要用的吐司,
或是打開冰箱才發現沒有蛋餅皮可用,
但又不想偷懶地去購買市售早餐打發,
於是就憑著兒時印象模仿父親做方便又快速的「雞蛋攤餅」。
這種只用麵粉加雞蛋的攤餅比較溼軟且不油膩,
再捲入平常做三明治、蛋餅的基本食材,
就可以簡單地完成一份愛心早餐。
如果那陣子蛋餅出現的頻率過高,
我就改攪鬆餅麵糊,
用平底鍋將鬆餅煎好後,
再讓孩子們自己淋上蜂蜜或抹上花生醬、奶酥醬、巧克力醬,
同樣能夠迅速地完成早餐。
雖然鬆餅是孩子們喜愛、廚娘方便的早餐好選擇,
但是,
對我們家三個食量不小的孩子來說卻有點兒單薄,
蓉蓉放學後就曾抱怨:「早上吃鬆餅都吃不飽!」
因此,
若是家裡剛好有地瓜泥或芋泥,
就可以加碼做成「銅鑼燒」,
多了餡料便多了飽足感。
去年底,
無意間看到網路上有鬆餅機的促銷活動,
想起東東常說:「媽咪~我想吃像外面賣的那種一格一格的鬆餅耶!」
於是我終於狠下心買了一台。
那漂亮的格子鬆餅果然不負所托,
完全能夠綁架孩子們的五官感受,
我還試著在麵糊中加料做出「蔓越莓格子鬆餅」,
不過那吃不飽的問題依舊存在啊!
因此「媽咪早餐店」只在孩子們早上不太餓時供應鬆餅。
去年11月曾在主婦聯盟的刊物中看到一則報導,
內容提到國人吃米量愈來愈少,
人均食米量創歷史新低,
使得稻米生產過剩,
而這樣的惡性循環將會影響「糧食自給率」。
其實,
三寶們小時候都比較喜歡吃麵,
但不知怎麼地上了小學後卻紛紛愛上米飯,
所以米食在我們家出現率頗高,
就連早餐都常見它的身影。
在米飯中添入煎蛋、起司片、肉類、玉米等常用食材,
就能做出令孩子有100%飽足感的三角飯糰。
或是剪些韓式海苔、撒點兒白芝麻,
再拌入肉鬆、自製鮭魚鬆、蛋鬆、起司丁、玉米等配料,
簡單地揉成精巧的「一口小丸子」,
就是可愛又討喜的一份早餐啦!
除了飯糰外,
壽司也是廚娘在解決早餐問題時的好幫手。
我原本以為捲壽司是件巧婦才能勝任的工作,
沒想到,
看了YouTube影片大膽嘗試後才發現,
其實也沒那麼難,
只要掌握幾個要領一次就能成功。
於是,
海苔壽司、反捲壽司便成了五口之家餐桌上的熟面孔。
另外,
同屬米類製品的「湯圓」也是三寶們的早餐好夥伴。
這種通常只會在特殊節日出現的食品,
在我們家卻是「早餐菜單」中的選項之一,
特別是東東,
心血來潮時就會提起:「媽咪~明天早餐我想吃湯圓耶!」
不過,
在寒冷的冬天要找湯圓不難,
可是在夏日裡這食材就不好尋了。
主婦聯盟裡有位老師會教做湯圓,
下次一定要報名上她的課,
這樣就能解決我的難題了。
小時候,
雖然常看到鄰居或是同學家拜拜,
但父親只有在過年或重大節日時才會祭祀,
所以我對於什麼時候要拜拜以及要拜些什麼知之甚少。
不過,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與先民的智慧,
遇到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時,
我還是會準備些應景的食物,
像過年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等等,
和他們邊吃邊聊、寓教於樂。
這幾年,
我開始試著在家做些節日食品,
例如:過年的年糕、尾牙的刈包、清明節的潤餅,
而這些除了可以當作輕食的正餐外,
若是當天沒吃完,
也恰好頗適合於早餐食用,
那刈包儼然就是「中式漢堡」嘛!
其實我也並非總是那麼勤勞,
所有早餐都是自製生產,
偶爾給家人們換個口味,
買點兒市售的生餡餅或小籠包、手工豆花、亞麻麵包或米漢堡、蘿蔔糕或芋頭糕,
早上或煎、或蒸、或加配料一下,
即是一頓誠意十足的早點啦!
而我,
正是在某次煎爆漿小餡餅時,
聽到蓉蓉說:「媽咪~你在煎什麼啊?好香喔!我是被你『香』醒的耶!」的當下,
決心每天早上幫家人們準備早餐。
蓉蓉是我們家最難叫醒的孩子,
就在我天天早起做早餐後有了意外的驚喜。
不知道是因為我每天早上都在廚房丁鈴噹啷把她吵醒了,
抑或如她所說是被每天溜進她房裡的早餐香氣給香醒了,
總之,
這孩子竟然不再需要人工鬧鐘叫她起床,
而且之前蓉蓉和東東常常趕著在7:45前衝進校門以免遲到,
現在則是自己起早好整以暇地等待7:20鐘聲響起緩緩出門。
五月初學校開運動會時,
東東的班導好奇地問我:「他以前常趕7:50進教室,現在都好早來,媽咪做了什麼嗎?」
我笑笑地回答:「我只是用早餐叫他起床!」
這也是始料未及的大收穫。
孩子們上幼稚園時,
即便學校備有點心或早餐,
但我還是會讓三寶們吃完自家早餐再出門。
曾幾何時,
一家五口清晨圍坐在餐桌前談笑風生的場景,
隨著他們的成長有了莫大的轉變。
樂樂上國中後,
由於學、術科的課業壓力較大幾乎天天晏寢,
早上總捨不得太早叫她起床(有時是很難叫醒),
而上了小學的蓉蓉和東東,
近來總會說:「我不餓耶!現在不想吃早餐。」
於是,
我也不墨守成規要維持以往的日常,
改讓他們在家喝完牛奶或豆漿就好,
早餐就備著等他們方便或餓了再吃。
而這樣的權宜變通後,
似乎也讓孩子們原本分享餐食的樂趣提前到早上開始。
某次樂樂帶酒釀芝麻湯圓到學校時,
有同學不明就裡地問:「為什麼你的湯圓裡會有『飯』?」
她就藉機向同學介紹了中國傳統的美食。
去年有位牛津臨床生化權威也是醫生的學者出了一本「我,不吃早餐」的大作,
若是直譯其英文書名「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更是聳動-「早餐是危險的一餐」,
作者蒐集了許多科學證據,
甚至親身實驗、完整記錄、詳細分析並精準判讀,
因而提出與我們一般觀念完全背道而馳的新觀點。
然而,
我雖然不是個冥頑不靈、固執己見的學究,
卻還是堅信耆老「中庸之道」的智慧,
並且認為人體是經過幾百萬年演化而成的複雜又神奇的有機體,
絕非是只有發展了幾百年的科學方法就可以悉數洞穿,
我們目前所觀察、了解到的事物應該就如同瞎子摸象吧!
因此,
我選擇忠於自己身體的感覺,
我還是會每天早上為親愛的家人們做早餐,
至於他們吃不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
那就全由他們自己決定了!
我樂於做早餐,
是因為一份滿足:
我喜歡看孩子們在氤氳著早餐香氣的氛圍中甦醒,
帶著盈盈笑臉跟我道早安,
接著自動自發地梳洗、更衣,
然後跟我手牽手,
一起遇見這一天的美好。
以及一份幸福:
三月底的某個早晨,
我在手機裡看到了一則Wesley傳來的訊息:
「一直忘記跟妳說,我好喜歡妳每天給我早餐的感覺......
充飽滿滿的愛,幫我一天打氣......謝謝妳喔!」
親愛的,
即便我們每天同床共枕,
許多時候總有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心有靈犀,
但是,
偶爾也難免會有「心悅君兮君不知」的不說不明,
謝謝你告訴我!
我的早晨,
因為一份早餐,
有了滿足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