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年前,第一次好奇地翻閱盧蘇偉老師所著的「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一書時,並不是因為想知道教養孩子的祕方,而是單純地被那關於「折棉被」一事的書名所吸引。看著看著才發現,盧老師想談的跟折棉被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不過,卻讓我獲益良多。

我之所以會對「折棉被」三個字特別有感覺,其實,是因為小時候曾被父親這樣要求過。但是,動作總是慢三拍的我,在準備上學時,有太多「正事」需要打點,實在無暇顧及這外人又看不到的「內務」問題。因此,除非我心血來潮刻意執行,或是被父親叨念,否則「折棉被」從來都不是我的習慣之一。因為自己做不到,當然也就無從要求孩子要做到,所以在我與孩子約定的生活規範中,未曾將此列入其中。不過,當孩子看過巧虎,又想藉著證明「我可以」來獲得成就感時,他們便會主動學習,並且自發性地折起棉被。當然,這熱度維持不久,等孩子學會後,興頭就漸漸降低了。除非孩子們看到我在折,或是玩耍時覺得那些棉被礙事,否則他們就任其散亂在床上。



然而,大概就在樂樂即將入小學時,Wesley因為工作需要,開始得穿著較正式的服裝上班。雖然不必天天西裝革履,但十分注重服裝儀容的他,總會費心整燙當天要穿的襯衫和褲子。那時為了省錢,他選擇較便宜的桌上型燙衣板,因此,每天早上他都會先將棉被折好,騰空床鋪,然後在床上燙衣服。或許是耳濡目染,樂樂每天起床後,竟也跟著自動地折起棉被來,而且日復一日,豪不懈怠,彷彿折棉被就像盥洗、吃早餐般,是每日清晨必須要做的事情。看到爸比和姐姐那麼整齊潔淨的床鋪,蓉蓉漸漸開始起而效尤,有時是她自己獨力完成,有時她會請我從旁協助。看到孩子們的舉動,使我也順手折起自己的棉被,就這樣,在那段時間裡,沒有任何要求、沒有任何規定、也沒有任何獎懲,但「折棉被」卻在潛移默化中成了我們一家人的「習慣」。

不過,好景不常,當我們搬到較大的居室後,姊妹倆兒有了自己的閨房,Wesley也將燙衣服的工作從床舖搬到了書桌,突然間,一家人好不容易培養起的好習慣,就這樣冰消瓦解。魔法消失了,我們的床鋪又回到以前的模樣,在常常是凌亂不堪的畫面中,偶爾穿插著井井有條的景象。這讓我深切地體認到,身教的重要,孩子們做得不好,不見得是他們不想做好,有時是他們沒有好的模範可以依循,而這也是為人父母者必須深自省察的。



我想,到目前為止,我最有成效的身教應該是在飲食上。我認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不知不覺地吸收到許多有害物質,那麼若是知道某些東西對身體不好,或含有不良成分,就應該要避免接觸或食用。在這方面,我非常擇善固執地堅持走自己的想法道路,即使看到某些在網路上很紅的部落客媽媽對此事有不同的見解,我仍然不為所動地固守己見。在看過黃瑽寧醫師寫的「
零食文化」一文後,除了心有戚戚焉外,更加堅定了我對此事的信念。

其實,孩子是很講道理的,只要給他們一個合情合理,可以說服他們的理由,並且以身作則,儘管沒有硬性規定,孩子們也會懂得自律。我不讓孩子們吃的食品,自己一定不會碰,希望他們少吃的,我會減少購買,絕對不以「因為你們還小所以不能吃,我們是大人沒關係」為由,或是買了偷偷藏起來,私底下自己吃,懷著愛護孩子的心意,卻無法克制自己的慾念。沒有真正的信服與信念,孩子只會一時的被迫服從,有朝一日他長大成人或是逮到機會,並定肆無忌憚地恣意而為。就像樂樂和蓉蓉在幼稚園看到同學擦指甲油,回家後跟我說:「媽咪,今天XXX擦指甲油耶!為什麼我們不能擦指甲油?」我簡單扼要地回答:「因為指甲油裡有不好的東西,對我們的健康有傷害,你看,媽咪什麼時候擦過指甲油?」曾經享受過實驗室同事以高級的水指甲(e-n@il
幫她做指甲彩繪的樂樂不服氣地問:「那為什麼上次你就讓花花阿姨和小藝阿姨幫我塗指甲?」我氣定神閒地解釋:「因為那是阿姨們的一番好意,而且你也就擦過那兩次!」樂樂有些不解地繼續追問:「阿姨不是說那個沒有毒,為什麼我們不能擦那種?」口說無憑,我帶著孩子們上網查資料,告訴她們醫師的說明:「...在指甲油的添加物中,塑型劑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塑型劑就是一種塑化劑...。...水溶性指甲油相較傳統指甲油安全性稍高,但不表示完全安全。」孩子們聽到「塑化劑」便停止爭辯,也似乎明白了媽咪的堅持,之後也不曾再提起。不過,我也不是不懂得小女孩兒的心思,所以找了可以稍稍取代的指甲彩繪貼紙讓她們愛美一下!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們對飲食的挑選與自律,並不只顯現在我魔爪可及之處。上學年度(101年下學期)樂樂學校辦園遊會,她跟幾個平日交情甚篤的女同學們去逛攤位,因為幾個小女生說好,買了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所以當有個同學想去買五顏六色的酷炫發泡飲料時,樂樂便及時勸阻她說:「我們不要買這個啦!那裡面只有糖、香料、和色素...」其他孩子也認同她的說法,結果,她們商量後改買了冬瓜茶。我想,即使那天她喝了平常我不讓她喝的飲料,我也不會有所苛責,但是,我很高興她選擇拒絕那樣的誘惑。這表示,當我不在她身邊時,她也漸漸有能力思考問題,並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即使有同儕的鼓動,她依然能堅守自己的原則。



除此之外,平時我對孩子們強調的「孝道」,似乎也已深植在他們心中。雖然當年住在婆家時,我與婆婆之間多少還是有些婆媳問題,但無論孰是孰非,婆婆畢竟是長輩,我秉持著父親對我的教養,並感念婆婆生養了外子,因此,只要婆婆不滿意,我便認錯、道歉,不讓外子為難,也絕不讓外子背負不孝的罵名。後來有了孩子們,即便他們與奶奶的感情不深,我也極力教導他們要愛奶奶、尊敬奶奶,在Wesley打電話回家問候時,順便與奶奶聊聊天。現在,孩子們一聽到要回奶奶家就很開心,因為除了會有滿桌子他們喜愛的佳餚等著他們外,偶爾還會有小驚喜-小禮物。離開時,嘴甜的蓉蓉總會說:「奶奶,身體健康!」而近來很愛道謝的東東則會說:「奶奶,謝謝你幫我煮好吃的飯!」讓婆婆笑得合不攏嘴。

而對於從小就看著孩子們長大的公公和姥姥就更不用說了,以前住在一起時,我便叮嚀常騎到公公、姥姥頭上的孩子們:「你們可以不會念書,但是不能不聽公公、姥姥的話,更不能不尊敬公公、姥姥,不然媽咪會很生氣,也會很傷心!」當樂樂抱怨:「這『韭黃炒肉絲』不好吃!」時,為了幫父親準備「反哺便當
」的我會委婉地說:「最近都要幫公公做便當啊!公公很喜歡吃韭黃,媽咪想,你也沒吃過,就讓你嘗嘗看!不喜歡就少吃一點兒,多吃點兒其他的菜。」懂事的她,了解了我的一番心意,也開始注意公公喜愛吃的東西,有時還會提醒我:「媽咪,公公不是喜歡吃這個嗎?」有陣子,習慣了每天都要去公公家送便當的東東,當我不必再送便當後,還是吵著要去公公家,為的是去撒撒嬌、看看公公,然後在離開時抱著公公說:「公公,謝謝你陪我玩車車!」祖孫倆兒相互親吻道別後,我才帶著心中裝滿公公寵愛的他回家。

每年父親節、母親節,姊妹倆兒除了會為Wesley或我準備卡片或小禮物外,也總會貼心地記得幫公公或姥姥、奶奶也準備一份。我相信,孩子們記得了:「因為有公公,所以才有媽咪,也才有你們!」的話語,開始學習感恩。今年清明節和中元節時,因為Wesley沒空,所以我和公公自行帶著三寶們搭計程車去祭拜外婆。後來,Wesley要趁上班前的空檔去祭拜爺爺和大伯時,我便驚訝地問:「那我和孩子不用去嗎?」好像覺得有點兒麻煩的他說:「不用啦!沒關係,帶小孩去那種地方好像也不太好。」我不以為然地回答:「怎麼會不好?我們是去祭拜親人的,就算孩子們吵鬧打擾到『別人』,誠心誠意地道個歉就好啦!而且也應該要讓爺爺和大伯看看孩子們嘛!」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你將來死後希望有人祭拜,希望能看到子孫們,那就應該要帶孩子們一起去拜拜,讓她們親自體驗那個過程,不能偷懶,不能怕麻煩。」我們不能只叫孩子不忘本,卻不教他們如何慎終追遠,或許這只是個粗淺的儀式,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好奇地問許多有關爺爺和大伯的事,藉此認識無緣見面的親人,甚至因為更了解爸爸小時候的生活與成長過程,從而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我認為「身教」是很珍貴的傳承,一種對生活和生命態度的延續。以前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法」、「家規」,父母親謹守著先人們傳承下來的戒律,以身作則地讓孩子們模仿學習,縱然傳至後世時,難免有不合時宜之處,但至少不違法理倫常。我們家沒有條列式的守則,但卻有可依循的道理原則,我不想用自己的想法觀念束縛孩子,但卻希望孩子能以其為基礎,運用自己的智慧通權達變。我給孩子們知的權利,也給孩子們選擇的權利,在我想給他們「最好的」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認為那是最好的,如此,才能建立起「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的「家傳」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