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桃園機場  

雖然這次的「河南之旅」主要是為了探親,

但既然大老遠來了,

就不能不帶孩子們好好認識一下,

這被稱為中原心臟的華夏文化發源地「豫州」。

河南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其中洛陽(十三朝古都)、安陽(七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和鄭州(五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

不僅人文薈萃、物產豐饒,

更是古代群雄逐鹿中原的必爭之之地。

不過我們時間有限,

因此只能找幾個孩子們有興趣的重點城鎮玩玩。

 

 

新鄉高鐵站-1  

由於我們此行的目的不在旅遊,

因此行前並未做詳細的遊覽規劃,

只大概挑了幾個想去和必定要去的景點。

關於自由行最重要的交通問題,

父親說有親友會幫忙處理不必操心,

但是到達後才發現對方正在外地出差,

尚無法安排車輛接送我們。

在與熟悉當地景點與交通狀況的姪孫女小飛商討後,

我們決定選大眾運輸系統相當便利的「鄭州」,

當作此番暑假之旅的第一站。

 

 

河南博物院-10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也是交通樞紐,

各種交通工具幾乎都會路經此處,

抵達後又可利用市內完善的地鐵網絡直通各個名勝,

頗適合我們想輕鬆帶著三寶們趴趴走的隨性。

在多種交通工具中,

我們選擇搭「高鐵」前往鄭州,

除了車程短(只有一站的距離)、時間快(只需20分鐘)外,

這對從未坐過高鐵的東東和對台灣高鐵印象不深的蓉蓉來說是個新鮮的體驗。

而我們此次的旅遊目的地多為郊外風景區,

為了調劑、中和一下往後數日與山水鳥獸為伍的行程,

因此,

第一天就來個「城市之旅」吧!

 

 

河南博物院-11  

鄭州作為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一,

在歷史上政經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在這文化古都中挑選一日遊的景點真是不容易,

因為想玩、想看的太多實在難以抉擇。

最後我為孩子們挑了最具代表性的「河南博物院」,

讓他們可以簡單、迅速地了解公公故鄉從古至今的千年故事。 

很幸運地目前河南博物院不收門票(大陸景區的門票也不便宜啊!),

只需憑有效證件(台胞證)即可換票進入,

而很可惜的是,

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館建築正在整修,

所以只能在西配樓展廳參觀濃縮版常展-「大象中原」。

 

 

河南博物院-1

一走進豫博院區,

我們的目光便立刻被那外型好似金字塔的主展館所吸引。

回台後查找資料,

才知道那是以河南登封的元代古觀星台(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觀星台)為雛形所設計,

呈方斗形的冠部有「上承甘露,下納地氣」之意。

由於我這次並未認真做功課,

再加上直覺「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寶展」的規模不大,

因而忽略了豫博在中國博物館中的地位,

並小覷了展品的份量與深度。

返家整理照片和資料才發現,

以藏品的等級與數量而言,

河南博物院在所有博物館中僅次於故宮博物院排名第二,

而濃縮常展也幾乎將鎮院之寶和重要展品全數羅列。

 

 

河南博物院-2

在河南博物院中有「九大鎮院之寶」 ,

分別是汝窯藍天釉刻花鵝頸瓶武則天金簡、四神雲氣圖、雲紋銅禁、賈湖骨笛、玉炳鐵劍、杜岭方鼎、蓮鶴方壺、婦好鴞尊。

在中國國家文物局所發布的首批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64件文物中,

豫博的「雲紋銅禁」和「蓮鶴方壺」就名列其中。

「禁」是西周、戰國時期承置酒器的案具(類似現代的茶几),

當年禹在暢飲美酒後曾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果不其然,

夏、商兩代末君皆因沉湎於酒而遭致國破家亡,

周王有鑒於此遂頒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

只有王公諸侯在祭祀時才可以飲酒,

而這放置酒器的小桌便烙下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的印痕-被稱為「酒禁」。

這春秋晚期的雲紋銅禁全部都是以「失蠟法」鑄造而成,

不但造型奇妙、莊嚴瑰麗,

並且鑄藝巧奪天工、霸氣渾然天成。

以往學者都認為中國的失蠟法源自於印度,

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

因此現今學界認為,

失蠟法的鑄造工藝在2500年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

它不是舶來品,

是中國固有的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一。

 

 

河南博物院-8

這幅掛在赫赫有名的「雲紋銅禁」後方的畫,

若是不留心觀察,

真的很容易會誤認為是現代裝飾用的掛毯,

殊不知,

它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壁畫,

因而有著「敦煌之前的敦煌」的美名。

這幅「四神雲氣圖」的面積有16.8平方公尺,

2000多年前畫在西漢梁王劉買墓穴主室頂部的壁畫。

壁畫中的四神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和怪獸(玄武),

一旁襯托四神的則是祥雲、蓮花、靈芝等祥瑞之物,

學者判斷這些應是四神升仙的媒介。

在當時的中國,

蓮花常常令人聯想到佛家,

但這壁畫所呈現出的神仙世界,

卻比釋迦牟尼的一步一蓮之傳說更為大氣磅礡,

顯見它是中國神仙世界集大成者,

更是一部西漢初年中國神仙世界的壯麗史詩。

 

 

河南博物院-6

要不是上網查了相關資料,

很難想像這其貌不揚的笛子會有如此重要的文物地位。

在這支「賈湖骨笛」出土之前,

人們都以為笛子(羌笛、胡笛)是由羌人或胡人所發明再傳入中國,

因為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中有一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直到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30多支由丹頂鶴尺骨所做成的骨笛,

才改寫了整部中國音樂史。

早在八千七百多年前的史前聚落,

我們的祖先就能以精湛的工藝製作出7孔骨笛,

並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樂曲,

甚至富含音域變化的少數民族民謠。

這被稱為「中華第一笛」的骨笛,

據專家推測是當時用來與天交通的神器,

不但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實物樂器,

更被認定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河南博物院-13

當初看到這件文物的第一個感覺是:「這個名字~怎麼這麼奇怪啊?」

原來「婦好」是商朝晚期鼎鼎大名武將武丁妻子的名字。

「婦好墓」是在殷墟遺址中唯一一座不曾被盜掘的商朝王室貴族大墓,

也是中國迄今所發現能夠確切斷定墓主人身分的墓中,

年代最早、最完整的一座。

根據甲骨卜辭的記載,

不僅武丁的戰功彪炳,

就連婦好也是一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將軍,

曾在殷商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民族保衛戰中,

統帥三千兵士獲得最後、最徹底的勝利,

因而被學者們稱為「中華第一女將」。

而「鴞」為我們俗稱的貓頭鷹,

雖然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被認為是不祥之物,

但因其晝伏夜出、飛行無聲、聽力奇佳、夜視能力強大、擊而必中的習性,

卻使牠成為中西戰場上「戰神」的象徵。

「尊」則是一種盛酒禮器,

這婦好鴞尊不但是最早的鴞形酒器,

而且造型完美、雄渾厚重、神態莊嚴,

各部位紋飾和諧、頭上羽冠動感十足,

被考古學家評為「寶藏中的寶藏」!

 

 

 河南博物院-12

史記武帝紀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當年禹創建中國第一個王朝時,

將天下分為九大行政區域-九州,

並用全國所募集的青銅鑄造「九鼎」。

所謂的九鼎有人解讀為九隻,

但也有人認為其實只有一隻,

僅因是九牧的貢金所以稱九鼎。

無論是哪種說法,

「鼎」都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國家傳國的寶器。

然而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後,

這九鼎已然不知所蹤,

只剩下文獻上的記載。

直到在河南鄭州商城發現這最早用饕餮紋、乳丁紋裝飾的「杜岭方鼎」-祭祀禮器,

才讓中外學者相信這國之重器是真實存在的。

同時出土的杜岭方鼎有大小兩尊,

大的高100釐米、重86.4公斤、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小的高87釐米、重64.25公斤、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它們是目前所發現的古文物中,

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銅器,

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人類在青銅器時代,

所創造的第一座青銅文明紀念碑。

 

 

河南博物院-15

這隻鼎是春秋晚期楚國王族鑄造的禮器,

從河南淅川縣出土時,

共有形制紋飾相同、大小規格迥異的列鼎七件,

此件是其中最大者。

根據「周禮」記載,

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那麼這七鼎的主人一定是諸侯。

不出所料,

銅鼎的腹內與蓋內有鳥篆銘文-器銘84字、蓋銘4

其中提到了「令尹子庚」也就是楚莊王的兒子王子午,

因而此列鼎被後人稱為「王子午鼎」。

有別於周王室的鑄鼎風格,

此鼎的外撇耳、平底、束腰造型正是楚國工藝的最大特點,

其中「束腰」應與「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有關。

王子午鼎除了造型別具一格外,

攀爬於鼎腹的怪獸裝飾是以失蠟法鑄出再焊接其上的,

顯見楚國在當時已有很高的鑄造水準。

那優美的造型、精細的紋飾、詭譎的題材,

正彰顯了楚人富於浪漫的想像力和充沛的生命力。

 

 

河南博物院-14

「龍耳方壺」和雲紋銅鏡、王子午鼎皆出土於淅川縣的王子午之墓。

雖然子庚只是王室公子-楚莊王的兒子,

但子庚墓內的隨葬品,

無論是數量或是鑄造水準都十分的驚人,

它是目前發現的楚墓中,

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大墓。

此墓出土的文物多以青銅器為主,

方壺就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作,

壺蓋上裝飾著鏤空夔龍紋,

壺頸兩側各攀緣一條華冠回首的龍形器耳,

下有兩隻踞伏狀的捲尾虎,

造型魁偉氣派,

裝飾華麗奇巧,

鑄造精湛創新,

完整地呈現出楚國青銅器的秀、精、巧。

與鄭公大墓的蓮鶴方壺相比,

一南一北,

堪稱春秋方壺的絕代雙驕。

 

 

河南博物院-3

台灣故宮博物院有一個享譽全球的「翠玉白菜」,

沒想到河南博物院裡也有一棵「象牙白菜」。

這象牙白菜和翠玉白菜一樣雕刻得栩栩如生,

不僅形似,

而且神似,

就連細如毛髮的根鬚都刻畫得一絲不苟,

白菜葉子更是脈絡清晰生機盎然。

如同翠玉白菜上刻有蝗蟲和螽斯一樣,

象牙白菜上同樣綴著螽斯、瓢蟲和小花,

那維妙維肖的逼真形象,

彷彿是正生長在菜園裡似的。

不過,

有別於翠玉白菜是利用璞玉本身的色澤來刻飾菜葉和葉柄,

象牙白菜的鮮豔色彩則是用顏料上色而成。

由於象牙的密度比較大,

要著色的困難度相當高,

即使以現在的工藝勉強給象牙上色,

三、五年後也會慢慢褪去。

然而這棵已經兩百多歲的老白菜,

卻至今依舊光鮮亮麗毫無褪色,

讓相關專家們都嘖嘖稱奇。

 

 

 河南博物院-7

這座漢代的七層連閣陶樓是由主樓、附樓、院落、閣道四部分所組成,

整體建築模型可以拆解成31個元件。

主樓高192釐米中間有可敞開的大門,

附樓高128釐米坐落於高台之上,

院落位於主樓前面,

由三面牆的長方形結構組合而成,

閣道則凌空橫架於主樓與附樓的第三層之間,

將兩座樓閣建築連為一體。

兩漢時期推行重農政策,

採取了一系列農業發展措施,

使得糧食大增,

此樓便是儲存糧食的「倉樓」模型。

倉樓在漢代是財富的象徵,

這些隨葬品更顯當時生活富庶、國泰民安。

此樓為目前出土的陶倉樓中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

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摩天大廈」,

因而有「華夏第一陶倉樓」的美譽。

這也不禁令我好奇,

難道漢朝就能蓋出這樣的摩天大樓了嗎?

 

 

河南博物院-5

說實話,

我真的是小瞧了河南博物院的等級與規模。

因為印象中,

當年北京故宮裡最有價值的64箱寶貝都被運來台灣了,

所以人們都說北京故宮只剩個空殼,

要欣賞古文物到台北故宮就好。

可是卻忽略了在那片廣大的黃土之下,

到處都有可能是尚未被發掘的某朝遺址或某王公貴族的大墓,

因此在國共戰爭後還是會有更新、更有價值的古文物現世,

就像於1974年在西安出土令舉世震驚的兵馬俑一般。

由於沒有太多的期待,

也就只抱著隨意看看的心態,

沒有很認真,

甚至連相機都沒拿出來,

僅僅簡單地用手機拍拍。

在明白自己錯過了什麼之後,

頓時覺得非常懊惱。

幸好蓉蓉盡得我真傳也愛拍照,

才能商借她的照片完成這篇記錄。  

 

 

河南博物院-4

返鄉探親之旅結束回到台灣後,

當我跟孩子們提起豫博中盡是珍寶時,

樂樂說她有看到跟歷史課本裡的照片一模一樣的唐三彩,

那種感覺很神奇。

雖然我不清楚孩子們看到那些百年甚至千年的古物時,

心中作何感想,

是否跟我當年和父親一起搭遊輪遊三峽

看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木棧道遺跡時,

想像自己正穿越時空身處赤壁之戰那樣悸動?

以前印刷在課本上毫無生氣的文字,

突然在我面前有了真實鮮活的影像,

那感受猶如觸電般瞬間激化我體內的每一顆細胞。

為了相識這次與我們有緣相見的古文物,

我查找了一些資料,

無意間看到了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國家寶藏」節目,

在觀賞完豫博推薦的三件國寶婦好鴞尊賈湖骨笛雲紋銅禁的介紹後,

我深深地為這些古文物著迷,

難怪這節目推出後,

曾經造成河南博物院的參觀人潮大排長龍。

這種透過文物而與古人有所連結的感覺,

就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有種筆墨難以形容的玄妙。

 

 

河南博物院-9

親愛的孩子們,

你們應該跟媽咪一樣,

都沒有想到那小小的展廳裡盡是寶物吧!

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經驗也告訴我們:「不要片面地用外表、大小、規模來衡量人、事、物。」

所幸我們還是稍稍用了點兒心思看這展覽,

也不算是全無所獲。

只不過,

如果我們事前做了功課,

應該就會像在台灣看展覽一樣,

租台導覽機慢慢仔細地了解它們一番,

那麼一定會滿載而歸,

可見「事前準備」的重要性。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媽咪小時候念書不太喜歡歷史,

總覺得那千百年前的事情太過遙不可及,

且那些內容只是虛幻又不切實際的故事,

既然難辨真偽、不知真相那為什麼要背?

直到我看見兵馬俑、踏進酆都城、拜謁黃帝陵、登上萬里長城......,

我才恍然大悟地相信書本上寫的不是杜撰,

而是真切確實發生過、存在過的人、事、物。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跳脫書本、走入世界,

用你們的感官與智慧去評斷自己所學的知識,

然後,

以古人為我們所開鑿奠定的已知,

去建構你們將來所要面對的未知,

最終,

成為歷史洪流中值得紀錄的一筆。

 

媽咪很喜歡唐太宗的「三鏡之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與你們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