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我也是個愛鑽進書堆的書蟲。
雖然各類書籍皆有所涉獵,
但不知為什麼,
我特別偏好傳記文學,
總覺得,
可以在幾天之內看盡一位名人或偉人的精采一生,
是一件很過癮的事。
尤其是當看到他們平凡的一面,
或是有與自己類似的境遇,
甚至做過令人難以想像的蠢事時,
彷彿縮小了我和他們的天淵之別,
因而得到了鼓舞,
讓人有更多的勇氣和決心去面對困難,
也有了依循的明燈。
近來,
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去主婦聯盟上烹飪或烘焙課。
那裡吸引我的,
除了有可以精進主婦各種技能的課程外,
更重要的是講師們的人生經驗分享。
與他們交談,
就像正瀏覽著他們的傳記一樣,
在短短幾分鐘之內,
可以獲得他們幾十年來的領悟與感想,
而且可以立即為自己所用,
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
更別說他們無私的經驗傳授,
那絕對是金錢難以衡量的無價。
前陣子去上「紫米捲心麵包和雙菇濃湯」課時,
因為站所剛好有即將到期的黑葉白菜,
於是講師便順便教了一個她使用多年的「悶菜法」,
藉以推廣簡單又美味的蔬食料理方式,
順便鼓勵大家購買滯銷的菜。
其實,
自從我開始為了孩子們接觸料理和烘焙後,
深深體認到孫中山先生當年提倡「知難行易」的道理,
有很多我們不懂或看似很難的事情,
事實上,
躬體力行後便會發現比想像中容易許多。
而主婦聯盟開設這些課程的用意,
便是希望可以拉近「煮婦」與食材之間的距離,
讓我們可以親身體驗料理與烘焙的簡單之處,
並且相信食譜上的美照是可以真實呈現在自家餐桌上的。
當然,
透過讓會員了解食材的料理方式,
也可推銷站所內販賣的產品(課程中所使用之主要食材、調味料皆可在婦盟購得)。
這次講師傳授的「悶菜法」真是再簡單不過,
只要記住「冷鍋、冷菜、冷油」的三大原則,
便幾乎可以打遍天下菜色無敵手。
根據我多次嘗試的經驗,
總結出幾大要點:
首先,
將較不易熟的菜莖或根莖類蔬菜放在最下層,
然後加點兒平日炒菜用的油,
再放蔥、薑、蒜、蝦米、蝦皮等爆香食材,
最後放上菜葉或菇類、木耳等其他較易熟的蔬食和適量的鹽,
蓋上鍋蓋等冒出白煙再翻炒幾下便可起鍋。
講師教的做法是完全不須加水,
但是我曾因一邊教孩子做功課、一邊做菜,
疏於看顧鍋中狀況而有些燒焦,
因此,
之後我多半都會加些水,
這樣一來就萬無一失了。
第一次嘗試時,
我選用的是有機皺葉白菜,
以往都是用看似簡便的燙青菜方式料理,
但是時間上卻不易掌控,
太過菜葉會顯得軟爛,
而不及菜莖又會生澀,
我不想燙過頭而讓營養流失太多,
所以吃起來多少還是有「菜」味,
姊妹倆是早已習慣,
而東東則處於半勉強狀態。
但是改用「悶菜法」料理後,
這菜不但軟硬適中,
而且咀嚼後有著自然的香甜,
不僅女孩兒們一吃就愛上,
連東東也出奇地搶著吃菜,
更特別的是,
以往只愛吃葉不吃莖的蓉蓉竟說:「今天的『棍子』(菜莖)好好吃,好甜喔!」
從此以後,
我們家大部分的料理都是「悶」出來的了。
這「悶菜法」的神奇之處在於,
只需少許油就能做出有如大火熱油快炒的爽脆口感,
而且完全「零油煙」,
再加上烹飪時間不需太長,
所以可以保留蔬菜大部分的養分,
或許就因如此,
上帝創造蔬菜時那份最甜美的滋味便被完整地封存下來。
熟悉了純葉菜類的操作方式後,
我不但又嘗試使用瓜類甚至大膽地加入肉類,
不過由於蔬菜含水量不同,
料理上必須注意調整額外添加的水量(我的經驗是,寧多勿少),
以免不熟或燒焦。
基本上,
只要注意鍋中水量和悶煮時間,
都可以簡單又迅速地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當了這麼多年的廚娘,
除了漸漸樂於在廚房工作外,
對於偶發的差池也不再驚惶失措。
因為有時候意外的錯誤,
往往會成就美麗的發現。
當我以悶煮取代川燙處理葉菜類時,
常常什麼都加了就是忘記加橄欖油,
原因是以往在做燙青菜時,
總是最後才加醬油和胡麻油的。
可是,
在料理世界裡似乎沒有什麼是絕對或鐵律,
於是我就在悶熟菜起鍋後,
再加拌菜用的胡麻油,
沒想到,
相較於按照正確步驟加入橄欖油的青菜,
那原本是失敗作品的菜餚卻增添了香氣,
可以說是集悶煮-爽脆和川燙-清香的優點於一身了。
以前Wesley總說:「做菜和做實驗沒什麼兩樣,就是按照protocol把東西加一加就對了!」
現在看來果真是如此,
而且,
把實驗精神用在做菜上還挺管用的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