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年前,父親送我一本他認為很棒的教養書「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作者是一位學歷不高但很有心的爸爸,他以身體力行、用心陪伴的方法將一雙兒女教養成品學兼優的資優兒。雖然我沒有要把三寶們打造為資優兒的企圖,但是徐爸爸的很多理念和我不謀而合,而我也從他的教養心得中獲得不少啟發。

日前,在閱讀「親子天下」三月號雜誌時看到一篇「夢想教室在我家」的文章,內容是介紹一個非常特別的「自學」家庭,這一對非常有想法又用心的異國父母,讓家成為孩子們最理想的學習場所,而從未「上學」的姊弟倆兒在各方面也都表現得出類拔萃。當晚,我就感觸良多地和Wesley討論起三寶們的教育問題。之後,又在偶然的機會下拜讀了陳怡光爸爸和Dorota媽媽所撰寫的「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X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一書,更深入了解這「跟媽媽講波蘭文、跟爸爸講中文、爸媽彼此講英文」的奇特家庭,以及他們的教養理念與自學經驗。看完後,我真的很羨慕明秀和明哲兩姊弟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也非常佩服陳爸和Dorota對兒女教養的堅持,以及為自學家庭爭取權益的努力,當下真想加入他們的行列,讓三寶們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不過,當我洶湧澎湃的思緒漸漸平靜下來,冷靜評估思索後,我自認自己沒有那樣的能力,更沒有那樣的勇氣,並且誠如台灣自主學習倡議者李雅卿老師所言,也並非每個家庭都適合自學。除此之外,雖然目前的教育政策、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都不盡理想,但是,我覺得「學校」這個儼如「社會縮小版」的團體,它的價值認定不應該僅限於「教育」和「學習」,畢竟它還提供了許多不同的「生活體驗」與「人際互動」,這能夠讓孩子們有機會學習面對將來在社會上可能遭遇的問題或困境。

不同於自學團體中的家庭,其家長大多為高知識份子,經濟能力也在水平以上,許多教養理念都頗為相似,孩子的資質幾乎都不錯,雖然可能各有不同的自學理由,但背景卻非常雷同。而在一般學校裡,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都不同,各方面的條件也可能有天壤之別,孩子們每天除了要應付學習問題,還得處理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例如:和同學間的相處,與師長間的應對。這每天四到八小時複雜的生活挑戰,或許不是自學團體每周互動一天,抑或參加一小時的才藝班所能比擬的。

而學校生活,也讓我從不同面向看到孩子更多的優點與美德。某次,老師請樂樂和她的四個死黨一起去做資源回收,她的朋友們在老師交代完轉身離開後,便都自顧自地跑去玩耍,將所有資源回收物品都推給她。樂樂就任勞任怨地自己搬了五趟,沒想到回到教室後,老師又拜託她教一位發展遲緩兒做資源回收,於是,那節下課她便在教室和資源回收場來回走了六次。我覺得難能可貴的是,事後她並沒有跟老師邀功,也沒有告狀,只是默默承受了這一切,問她為什麼這麼做,她只是一派天真地說:「她們是我的好朋友啊!我幫她們一下也沒關係,反正我跑步很快。」其實,樂樂一開始並不喜歡那位發展遲緩的同學,有一次那位同學還將她心愛的打洞機從二樓丟到一樓弄不見了,害她回家哭得梨花帶雨好傷心。不過我告訴她:「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孩子,對待他時你應該要付出更多愛心和耐心。如果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給他一點時間,你會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經過一番開導,她漸漸地釋懷,也不要求對方賠償了,甚至還幫助老師規勸他,並跟他約定:「如果你等一下乖乖坐在教室上課不亂跑(他平常上課都在教室外面閒晃),我下課就陪你玩!」這對沒什麼朋友的他而言,無疑是非常大的誘因。結果,那天早上四堂課他都乖乖坐在教室,而樂樂也真的遵守諾言下課陪他玩。老師知道後非常讚許她的行為,從此她便願意對這位同學多付出一點兒耐心和愛心。

樂樂班上還有另一個特殊的小男生,他是個過動兒,行為舉止有點兒暴力傾向。一年級時,樂樂和她的四個姊妹淘(我戲稱她們為「五仙女」)常常和以那個小男孩為首的「男生黨」打打鬧鬧,玩得過頭時難免就會有些擦傷、撞傷。剛開始,樂樂回家都會抱怨誰推她,害她跌倒;誰拉她,害她撞到;誰踢她,害她黑青;誰打她,害她疼痛。對於孩子們的打鬧,只要沒有安全之虞,我通常不會介入,不過還是給了她一點兒意見和建議。漸漸地,樂樂想出了一套應付他的哲學,因為樂樂跑步很快,於是她便利用這樣的優勢「跑給他追」,儘量避免正面衝突,從而降低彼此之間的傷害。到了二年級,這幾的小女生和那幾個小男生似乎也打出了情誼,帶頭的那個男孩子甚至宣稱樂樂是他的「小妹妹」,除了不准任何人欺負樂樂外,遇到麻煩時他還會出面保護樂樂呢!沒想到這個常令老師頭疼的小男生,竟然被樂樂給馴服了。

或許因為樂樂的個性帶有「長女」的特質,所以在學校裡,無論是課業或是活動,她總會主動幫忙或協助同學完成。當同學生病時,她會幫同學抄聯絡簿;當同學受傷時,她會陪同學去保健室;當同學手骨折時,她會替同學整理書包;當第一次演戲選角,她順利當上主角後,第二齣劇又和同一位同學角逐時,她懂得謙退地把高舉的手放下將機會讓給同學;上英文課時,她願意犧牲下課時間協助同學完成練習;當老師發獎品嘉勉大家時,拿到兩樣獎品的她注意到沒有獎品的同學落寞的眼神,她便慷慨地分一個給同學。那些人與人互動時發生的瑣碎小事,讓我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真心。當然,透過學校生活和老師的觀察,我也會發現孩子一些不當的言行舉止、偏差的行為觀念或無理的想法要求,此時便可藉機將錯誤加以導正,讓她學習應對進退、明辨是非善惡、懂得包容體諒,而這或許是我們在家自學無法體驗的經歷。

我想,沒有一種教育制度或教學方法適合所有的孩子,因此,教育孩子的重責大任是不可能完全假手他人的。在無法改變現行教育,又無能在家自學的情況下,我想到兼容並蓄的辦法:擷取現行學校所提供「生活經驗」的長處,吸收自學團體所發展出「教學方法」的優點,並基於「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理念,讓孩子在接受一般教育的同時,也能依照我的想法自行在家短時間的「課後自學」,以及長時間的「寒、暑假自學」。

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習知識的管道當然不只一種,老師和我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能夠並行不牴觸的。對於我幫樂樂上過的課程,老師的講解可以當作複習,這樣不但能省下補習或課輔班的費用,也能讓孩子領略不同的解釋方法、切入角度、或剖析觀點,使孩子在思考問題時有較多元的想法,此外,更可彌補我教授時的不足,這豈不是一舉數得!

我非常欣賞中國潑墨山水畫中「留白」的智慧,人生也一樣,不需要安排得太過緊湊讓人喘不過氣,也不需每分每秒都得過得有意義。因此,我允許孩子發呆、作白日夢,因為許多神來之筆的靈感往往就在這樣的時刻閃過。我也會讓孩子做些我覺得沒有意義但是她很喜歡的事,正如同某位名主持人所言「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今日所做、所學之事,或許當下看起來無用武之地,但那些都將化做孩子成長時的養分,在適當時機滋養著他們。

身為家長的我們,或許能為孩子選擇求學的環境,交友的對象。但是孩子終將要踏入社會,屆時難保孩子不會遇到蠻橫無理的上司,或是難以溝通的同事,卻還是得想方設法與他們和平相處、共事。因此,與其讓孩子在隔離的環境下安逸長大,將來面臨太多突如其來的逆境而感到不適應,不如從小就讓孩子「注射疫苗」,讓他對挫折或困難有抵抗力與抗壓性。我曾在某節目上看到自學的孩子,在嘗試著回到學校後說:「我覺得在學校沒辦法做自己!」或許是他脫離那樣的環境太久,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去適應,去和那樣環境下長大的同學們相處,抑或向來只需想到自己的他,忘了在群體中還要考慮到別人,並非總能隨心所欲,因而感到不自在。

我想,學校似乎就是讓孩子模擬「人生試煉」的最佳場所,到目前為止,樂樂很喜歡上學,更喜愛老師和同學,在校的生活和人際關係都不錯,學習上也很得心應手,如此,學校的功能對我們而言,也算達到了預期目標。至於很多自學家長質疑的教學或是教材的問題,需要深稽博考、連貫統合、觸類旁通等工作,就只好由我這個孩子們「最初的老師」和Wesley來協助解決。畢竟,最懂孩子的應該是父母,而對孩子教育問題責無旁貸的也是父母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