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雲門舞蹈教室的邂逅,
是巧合也是緣分。
當年每天搭捷運通勤上下班的我,
站在捷運月台上候車時,
總是一眼就望見路旁醒目的綠色大招牌,
然後看著身旁許多穿著同色系「青蛙服」的孩子來回穿梭,
臉上都掛著幾乎一般無二的燦爛笑容,
我不禁心想:「是什麼樣的地方,能讓這麼多孩子都如此開心呢?」
有一天我終於鼓起勇氣,
釋放出我的好奇心走進去詢問,
那是我與「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第一次接觸。
後來樂樂到了可以上課的年齡時,
我懷著希望讓她感染那裏的快樂的心情,
為她報名了體驗課程。
沒想到的是,
那次蜻蜓點水的嘗試,
竟讓我們家的孩子與雲門舞蹈教室結下了不解之緣。
屈指一算,
從樂樂三歲半開始接觸雲門律動到現在,
轉眼間已經過了七個年頭。
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裡,
樂樂也曾有想停下腳步的念頭,
但最後還是捨不得這一周一次與歡笑相聚的時刻。
公公曾經問樂樂:「你的舞蹈課都在上些什麼啊?」
只見樂樂支支吾吾地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別說孩子了,
就連有朋友看我讓樂樂上了那麼久忍不住問:「雲門律動都在教些什麼啊?」
我也只能用雲門官方的廣告標語很膚淺地回答。
不過如今,
隨著時光流逝眼見孩子的成長與變化,
我漸漸地對雲門的課程有比較深刻的體認與了解-
那是個透過舞蹈,
用愛與快樂滋養孩子藝術細胞的地方。
雲門的律動課程在蝌蚪和小青蛙階段,
外在呈現出來的表象就是「跑跑跳跳」。
儘管在課程設計上冠冕堂皇地標榜著「認識自己的身體」,
但外行的我實在很難看出孩子們了解了多少,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孩子們玩得、跑得、跳得很開心。
然而,
當心智和身體日益增長,
單純的跑跳已經無法滿足大青蛙的身心需求,
用心的雲門舞蹈教室便在舞蹈中加入「戲劇」的元素。
如此一來,
原本只隨著音樂起舞的孩子們,
也開始接觸了解同為「藝術大家庭」中一員的戲劇,
是如何從無到有,
從幕後走到台前,
從辛勞迸出掌聲。
說實話,
我很佩服為雲門舞蹈教室寫教案的老師們,
他們總能設想得面面俱到。
不但讓孩子親身了解舞台戲劇中各個繁瑣細節的組成結構,
又能將體驗濃縮在一周一次的上課時間裡而不耽誤正常生活,
洗鍊的劇本加上有創意的簡單舞台設計,
無一不顯現出雲門老師對孩子們的盡心。
而對孩子們而言,
在期末的觀摩呈現上,
他們除了要像以前一樣在家長們面前舞動肢體外,
還要克服膽怯流利地背誦旁白和台詞,
並謹記舞蹈順序和更換道具,
更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在律九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一劇中,
向來在人前十分害羞的樂樂,
竟然出人意表地自告奮勇爭取演出主角愛麗絲,
令我對她刮目相看。
在老師「以回收的物資自行製作環保戲服」的要求下,
我和樂樂從破舊的枕頭套發想,
再利用妹妹的舊洋裝以及塑膠袋來加工組合。
由於當時的樂樂還不會縫紉,
因此不重要的結構部分我都讓她使用釘書機釘合,
以增加她的參與程度和成就感,
最後設計出有她自己風格的愛麗絲戲服。
在課堂間,
老師將舞蹈教室翻轉成了美術教室,
帶著孩子用特殊的石膏繃帶製作完全合乎自己臉型的面具,
然後彩繪、裝飾成為穿插在劇碼中的舞蹈道具。
這對鮮少上美術課的樂樂來說,
是一次非常有趣、好玩的經驗。
看到孩子們穿著自己設計的戲服,
拿著自己手做的道具排練,
這齣劇碼還未上演就已經博得所有家長的滿堂彩,
也令我們更期待欣賞他們最終的演出呈現。
期末呈現當天,
一開場就令人十分驚豔。
為了表現愛麗絲喝了「飲料」、吃了「蛋糕」後,
身體忽大忽小的場景,
孩子們舉著布幔、拿著探照燈,
而樂樂便背對燈光時而靠近布幔-縮小、時而遠離布幔-變大,
讓原本很難在這毫無布景的教室裡營造的一幕,
如此有創意、有巧思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也是我很喜歡帶孩子們去欣賞舞台劇的原因之一,
因為我們總能在那小小的舞台上,
看到劇團對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重新作詮釋,
然後以令人讚嘆的舞台效果將文字轉化成畫面。
我想,
由此孩子們應該也學習到,
只要發揮想像與創意就能讓所有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本以為這齣劇碼的所有台詞和舞蹈都是制式的教案,
但在無意間看到別的班級的演出,
才發現雖然有共同的腳本,
但授課老師還是會根據各班演出的情境做刪改,
而且舞蹈都是老師和學生們一同設計編排的。
因此,
同樣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
卻各班有各班的特色-對白不同、舞蹈不同、服裝道具不同,
而且都殊途同歸地完美演繹了這個經典童話。
海底世界
根據雲門律動的上課方式,
在課堂中,
雖然有主題、有期待孩子學習的目標,
但卻沒有標準答案、動作,
每個孩子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指揮自己的身體。
因此,
即便有著同樣的道具-面具,
但不僅每個人設計、裝飾不同,
就連舞動展示的方法都不一樣,
完全尊重孩子們對此一主題的理解與表達方式。
看孩子們戴上面具隨著悠揚的音樂起舞,
那面具彷彿給了這些活蹦亂跳的孩子們一股優雅的氣質。
面具舞
在西方的童話世界中,
「巫婆」算得上是反派角色的代表,
而「掃帚」與巫婆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
在老師為孩子們編排的這齣舞劇裡,
非常巧妙地在故事中穿插了「巫婆舞」的橋段,
讓孩子們恣意地甩動著紗巾展現巫婆的神秘感,
並且揮舞著掃帚暗喻巫婆的神奇魔法。
一軟、一硬的道具,
透過孩子們雙手的操弄呈現出兩種迥然不同風格,
但同時出現在舞台上互動時,
又完全沒有格格不入之感,
真是太神奇了!
巫婆舞
表演結束後,
感覺得出來第一次在家長們面前以這種方式呈現學習成果的孩子們,
全都鬆了一口氣。
在謝幕時,
孩子們卸下原本笑得有些僵硬的面部表情,
換上了自然開懷的愉悅笑容,
為這場不完美卻又瑕不掩瑜的演出劃下圓滿的句點。
雖然這些孩子不是光鮮亮麗的大明星,
但在我們這些忍不住拍紅了掌心的父母眼中,
經過一番琢磨後,
他們有如鑽石般散發出燦爛奪目的光芒,
不是因為他們有了什麼了不起的成就,
而是因為他們有了驚人的成長。
坐在台下全程參與欣賞姊姊演出的蓉蓉,
眼中不時流露出對姊姊的崇拜之情。
從之前央求著姊姊讓她試穿戲服,
到演出結束後悄悄拿著姊姊的面具把玩,
我想,
無論姊姊表演得如何,
在她心目中對姊姊應該是全然的肯定吧!
也不禁猜想,
如果兩年後她依然在雲門跳舞,
並且同樣要演出這齣劇碼,
她會選擇什麼樣的角色呢?
是否也會像姊姊一樣想挑戰擔任劇中的靈魂人物呢?
我好奇著更期待著~
對樂樂來說,
在演出前的選角時,
她能主動積極地爭取演出挑大梁的愛麗絲一角,
已是非常重大的自我突破。
而不善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的她,
可以放下靦腆怯弱大聲地背誦台詞,
更是難能可貴。
雖然演出時臉上難掩緊張的神情,
對白也稱不上自然流暢,
可是我卻見到了孩子的努力與用心,
這與觀摩後老師分享觀察到樂樂在說話音量上的進步如出一轍。
對於孩子在舞蹈課中能有這樣的收穫,
我真的頗為意外與驚喜。
延續律九的戲劇體驗,
雲門律十的課程同樣是以一齣劇碼為主軸。
所不同的是,
律九的劇碼是一齣西洋文學的作品,
而律十則是由中國民間故事「老鼠娶親」所改編。
這次雖然也要自製服裝、道具,
不過,
由於老師希望大家能穿中國服,
因此我便拿了我的中國服飾給樂樂試穿,
沒想到,
轉眼間這小妮子已經大到可以與我共享衣物了,
而這也幫我省下一筆治裝費。
至於老鼠造型,
重點應該就在那一對耳朵上。
於是我用家裡現有的髮箍為底,
再以不織布縫出圓形大耳固定其上,
一隻活生生的老鼠便儼然成形了!
因為是以「中國」的民間故事為藍本,
所以劇碼中的舞蹈包含了許多中國元素。
像一開場的「彩帶舞」就十分令人驚艷,
大紅色的彩帶將場面營造得熱鬧非凡。
而仔細觀察,
不難發現孩子們跳舞時手部都維持著「蓮花指」的姿勢,
使得舉手投足間多了典雅柔美的神韻。
而在一場名為「比武大會」的舞蹈中,
孩子們展現了平日練習「雲手」和「十三響」的成果。
看這幾個女孩兒們比劃著在中國武術和戲曲具有重要地位的兩個招式,
雖然力道不足,
但英姿颯爽的架式還是頗令人激賞。
我很欣賞雲門在律動課程中加入中國元素的點子,
這讓一直以來都浸潤在西方芭蕾舞蹈的樂樂,
能有了解吸收中國文化養分的機會,
進一步比較中西文化含蓄與奔放的差異。
透過這樣的經驗,
孩子不僅能從文字感受中國文化的深度,
也能從肢體體驗中國文化的「力度」。
我相信,
這對身為中國人的孩子來說,
是另一個了解自己的根、自己的本的角度,
更是認識自己身體內在基底能量的好方法。
看過「老鼠娶親」這個中國民間故事的人應該都知道,
故事中的主人翁除了老鼠外,
還有幾個擬人化的角色-太陽、烏雲、風、牆。
因此,
老師在舞蹈的設計上也順著這樣的故事編排-太陽舞、烏雲舞、風舞、牆舞。
樂樂在整場演出中,
除了扮演老鼠外,
還擔任「太陽」和「風」兩個角色。
當初我和樂樂在設計太陽造型時也絞盡腦汁,
後來決定秉持著「利用回收資源」的初衷,
選擇以紙箱裁切出太陽的輪廓,
並用皺紋紙撕貼出太陽的顏色,
最後在我的袖套上貼幾條同色皺紋紙當作光芒,
一個亮眼的太陽姑娘就這樣誕生了!
在中國的傳統戲曲和舞蹈中,
常常會看到演員或舞者穿著有「水袖」的服飾,
藉以表達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或增添舞台演出的美感。
這次的期末呈現,
為了表現出風的特質,
老師便在「風舞」中運用了水袖。
雖然孩子們不懂拋袖、擺袖、擲袖、抖袖、背袖、翻袖等專業技巧,
但是她們將自己幻化成風,
讓雙手與水袖合而為一,
因而,
在我們面前流動的是一陣靈巧、輕柔的風。
一個孩子們熟悉的故事,
串聯幾段匠心獨具的舞蹈,
再搭配簡單、有創意的小道具,
一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舞台劇,
就這樣圓滿落幕了。
不知道第一次接觸中國舞蹈的樂樂,
是否體認到中西舞蹈的不同:
一個重心低、一個重心高;
一個在傳達內在的「心動」、一個在表現外在的「形動」;
一個是強調「內斂」的示意、一個是著重「外放」的示形;
一個體現多元的和諧、一個展示單一的衝突。
無論她感受到了多少,
至少這是個好的開始。
將來在律十四的課程裡,
她還會接觸到中國武術,
希望透過這樣的經驗,
能讓她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體認。
我覺得,
孩子在雲門跳舞的過程,
好似一場「美的饗宴」。
人們將美好的事物統稱為「藝術」,
舉凡詩詞、歌賦、戲曲、舞蹈、繪畫、雕刻、建築等皆包含其內。
而在雲門跳舞的孩子們,
從肢體出發,
進而感受音樂、美術、戲劇與舞蹈激盪出的火花。
因此,
在他們快樂舞動的表象下,
其所吸收的各種養分正滋養著體內的藝術細胞,
讓他們的五感浸潤在美的事物中,
最後內化他們的心。
這應該是我這麼多年來,
在雲門陪伴孩子成長,
所觀察到最大的收穫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