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次到新加坡出差,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到新加坡基因體研究院GIS(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學習 Illumina Solexa 第二代定序儀 Genome Analyzer II 的使用及操作方法。GIS位於新加坡的Biopolis生物科技園區中,這是新加坡政府為了推動星國成為全球科技樞紐,因而斥資三億美金興建的大型科學園區。根據當地友人的介紹,新加坡政府對科技發展有中、長期的規劃,目前園區已完成第一期和第二期,仍在進行第三期的建設,將來還會有社區、醫院、購物中心、學校等等,讓園區本身自成一個小型社會,自給自足。看到星國為了取得亞太甚至世界生醫科技龍頭地位的努力,不禁讓同為相關從業人員的我們覺得敬佩,更希望我們的政府能正視別人正有計畫地快速起飛,而我們卻像無頭蒼蠅般亂竄的問題,好讓台灣有機會急起直追迎頭趕上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東南亞天氣炎熱的關係,這裡的朋友都很開朗熱情,再加上語言和文化背景相近,整個training過程十分順利、融洽。由於新加坡是個多種族的國家,因此新加坡話混雜了多國語言和地方方言,最著名的就是「Singlish」,而當地有許多福建移民,所以講閩南話或潮州話「馬ㄟ通」,雖然整個training過程都可用中文交談,可是,他們講的中文不但用字遣詞和腔調都跟我們不太一樣,而且還夾雜了英文、廣東話、潮州話,因此在溝通上也鬧了不少笑話。

由於這次所要學習的是定序系統,與我們routine在進行的microarray實驗大不相同,對於缺乏這方面實驗經驗與基本知識的我們而言有些吃力,不過為了不浪費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在實驗空檔,我們都會跟GIS實驗室的人員請益,或是看些實驗設計原理的ppt檔案。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們這三個門外漢大概搞懂了八、九成,如此回台灣也才好交差。真的很感謝帶我們做實驗的GIS人員—哲維、建州和Thompson,對於我們笨手笨腳的包容,並且耐心回答我們每個蠢問題!當然,我們也承諾,如果他們有機會來台灣,我們一定會盡地主之誼好生款待,以報此次的盛情。

training的那幾天,我們都戰戰兢兢、很認真的學習,也沒想到要在園區內逛逛,直到和GIS實驗室的負責PI衛博士聊天,她問負責教我們實驗的哲維有沒有帶我們到處去看看時,才驚覺我們身處在這個已被列為觀光景點之一的生技園區內,卻只見識到了一流的實驗室和各式高級昂貴的儀器,而沒參觀一下整個園區,著實有入寶山空手而回之憾,因此,第三天下午的實驗空檔哲維便帶我們到處參觀。




我們在園區內進進出出,每天都會看到這個巨型的「DNA雙股螺旋結構」,同事Chia Chia很可愛地說:「很少看到比我還大的DNA耶!一定要跟它照張相」,便請「地陪」哲維幫我們照張合照。這裡的門禁十分森嚴,每棟大樓都有保全看管,進出都要刷門卡,當我們在與DNA合照時,這棟樓的保全人員並未干涉,但當我們打算在另一棟樓內拍照時,卻被保全制止了,因此,之後我們便不敢拍攝大樓內部,只照外觀。




這個園區的第一期建設佔地18.5公頃,共興建了七棟各有千秋的大樓,彼此間有天橋相連,且由不同領域的研究單位進駐,分別是Genome-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GIS) 、Helios-Institute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Chromos-私人企業廠商、Nanos-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 (IBN)Matrix-BioInformatics Institute (BII)、Proteos-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IMCB)、Centros-Bioprocess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BTI) 第二期則擴增3.7公頃,興建 Neuros&Immunos-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 (IMB) 兩棟大樓,因此目前共有九棟樓;第三期工程也即將於2009年底完工,屆時佔地又會增加4.15公頃,規模之大,擴建之迅速,可看出新加坡政府的強烈企圖心。




園區內有許多造景和裝置藝術,讓人走在充滿高科技事物的冰冷氛圍中,還能感受到人文藝術的舒適氣息。憑良心說,這裡的工作環境還真不錯,薪資待遇和休假狀況也比台灣好很多,不過這裡的日常生活消費較高,住屋、買車也比台灣昂貴許多,所以~有一好沒有兩好啦!還是知足常樂吧!




園區裡面可謂應有盡有,不但有美食街式的交誼廳,還有各具風味的特色餐廳,聽說這家印度餐廳很吃,不過很貴就是了!除此之外,還有美容院、SPA館、游泳健身中心、便利商店、雜貨店等等,而且每棟樓樓下幾乎都有咖啡館,感覺園區經營者對員工的身、心、靈都照顧得十分周到。




我們在GIS training的第一天中午,GIS實驗室人員Thompson和其他幾位同事很熱情地邀請我們一起用餐,為了招待我們這三個外地人,他們還特地帶我們搭園區內的接駁車,到有一點兒距離、也算得上是個景點的「荷蘭村」吃午餐。荷蘭村一帶是外國人聚集的地方,街上有許多露天酒吧、咖啡廳、和異國情調的餐廳,幾乎各國美食都可在這裡找到,宛如一個美食聯合國。




他們帶我們到荷蘭村的「小販中心」品嚐平民美食,因為我們貪心地想遍嚐新加坡的各式料理,所以是採「一人選一樣、大家共分食」的策略。用功的Chia Chia在來新加坡前就鎖定了幾個必吃的目標,因此她選了著名的「叻沙」 (Laksa),我則久聞「海南雞飯」的大名,雖然Chia Chia和Eva前一天在逛街時已經嚐過,但為了滿足我的口腹之慾還是同意點一份,Eva則點了一盤安全的「牛肉炒粿條」,Thompson看我們三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小販中心各家招牌上的菜色,發現我們對「蠔煎」很有興趣,便貼心地點了一份請我們吃。

「叻沙」是馬來西亞的傳統美食,在新加坡也隨處可見,它是以豬骨或雞骨熬成湯底,加入椰漿、咖哩、和由多種辛香料密製的香辣醬,再配上鮮蝦、魚騙、豆腐或豆皮、豆芽菜和粗米粉等組合而成,那種酸、香、辣的多重滋味真的讓人難以抗拒,Chia Chia吃過後就無可自拔地愛上這味道,連不嗜辣但愛米粉的我也不得不豎起大拇指稱讚一番!另一個新加坡國民美食「海南雞飯」也是名不虛傳,類似台灣白斬雞的雞肉,不但滑嫩多汁,而且油而不膩,做為配角的米飯更是粒粒飽滿、泛著油光,向來不太愛吃米飯的我,面對這富含雞油清香的白米竟忍不住多扒了好幾口;不過這邊的飯幾乎都沒有配菜,只有兩條小小的小黃瓜,讓習慣吃菜配飯的我有些不適應。牛肉炒粿條的味道和台灣的乾炒牛河差不多,寬扁的粿條加了特殊的黑甜油,因此口感偏甜,但卻不膩,雖然沒有令人驚豔,也沒有令人失望,是最樸實的一道餐點。至於「蠔煎」,跟台灣的蚵仔煎用料有點兒類似,不過作法有些不同,台灣的蚵仔煎是用大量的蕃薯粉或太白粉糊為基底,與鮮蚵和雞蛋一起煎,成品較為濕滑,蠔煎則是先以蒜蓉爆香,再加入材料和少許蕃薯粉或太白粉糊,經過翻炒後上桌,成品比較香酥,當然醬汁也大不相同,不過各有千秋,就端看客倌們的喜好囉!




第二天中午,因為GIS實驗室有慶生活動,所以我們便自己在園區內覓食,順便體驗一下在園區內工作、用餐的感覺。園區內有一個像美食街一樣的交誼廳,裡面有各式佳餚,包括中式自助餐、泰式料理、印度料理、美式餐點、港式料理、馬來西亞料理等等,看來園方為了滿足在此工作的各國專業人士的胃,真是煞費苦心。

由於前一天吃過叻沙後,Chia Chia對其讚不絕口,而我在面對眾多美食下又不知該如何選擇,因此便點了「雞肉叻沙」,看看當雞肉遇上叻沙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喜歡吃清淡一點兒食物的Eva點了「魚乾板麵」,Chia Chia為了嚐鮮則點「釀豆腐」(Yong Tau Foo)。不知道是因為新加坡的雞肉料理方式和台灣不同,抑或是雞的品種不同,總覺得這邊的雞肉都很嫩,可以說入口嚼兩下就爛了,很好吃,和叻沙的組合也還不錯,不過對我來說~就是辣了點兒!那碗很像台灣家常麵的板麵看起來毫不起眼,不過,很難想像這小小的魚乾竟能營造出如此鮮甜的滋味,我想濃濃的湯頭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清爽和香濃的對比同時出現在一碗麵中,真的很奇妙!至於釀豆腐,第一眼的感覺很像台灣的滷味,不過它是以清湯加熱而非滷汁,之後再淋上店家特製的醬料,有清湯、叻沙和乾拌三種口味,也可以加麵或米粉。據說以前的新移民剛到新加坡時很窮,所以三餐都吃青菜、豆腐、魚漿製品,之後發展出在豆腐、豆皮或一些苦瓜、茄子等青菜中加入絞肉、魚漿,因而衍生出釀豆腐這樣的餐點。Chia Chia點的是乾的,因此醬料的好壞決定了一切,這醬料吃起來很像甜麵醬,而我個人還蠻喜歡甜麵醬的味道,所以吃起來覺得不錯,不過,如果吃習慣台灣滷味的口味,可能會對這看似滷味材料卻配上甜甜醬料的感覺不太適應。




我們這次去training 的GIS實驗室 PI 衛博士也是台灣人,而且是我們實驗室小老闆的學妹,為此,她在百忙之中甚至身體微恙之際(那陣子她感冒),仍堅持要請我們吃一頓飯,由於盛情難卻,我們便在第三天中午和她一起用餐。

衛博士本來要帶我們去吃點兒不一樣的越南菜或泰國菜,不過我和Chia Chia都不太敢吃辣,而且正巧那幾家餐廳中午沒有營業,最後便選了一家感覺也不錯的印度餐廳。店內裝潢古色古香,服務人員清一色都是印度人,雖然他們的膚色、語言和我們不一樣,不過親切、熱情的服務態度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我們都沒有吃過印度菜,所以點菜的重責大任便交由衛博士全權處理。印度人不吃豬肉和牛肉—印度人認為豬是污穢的動物,所以不喜歡吃,而牛則是神聖的動物,因此不敢吃,所以一般菜色中大多都是用羊肉、雞肉、魚肉和蔬菜,但羊肉過於腥羶,而雞肉、魚肉和蔬菜的味道又過於平淡,因此印度人習慣使用各式各樣的香料一起入菜,也就產生了千奇百怪的「咖哩」醬料。印度料裡的主食大多是「餅」,不同的餅配上不同的咖哩沾醬,形成印度菜獨特的風味。

衛博士這天點了三種不同口味的印度烤餅、和三種沾餅的醬料,以及香烤春雞,還有印度飲料及甜點。基本上,我們三個對於這天菜色的內容都不甚了解,在經過交頭接耳的討論後,大概知道烤餅是原味、蒜味、和甜味的,每種餅都很Q,嚼起來齒頰留香,佐以不同的沾醬還能產生不同口感的奇妙變化;而沾醬則是蕃茄魚咖哩、羊肉波菜咖哩、和燉蔬菜咖哩,雖然都是咖哩,不過不同香料、不同份量搭配出來的咖哩味道就不同,真的很佩服印度人能將香料運用得如此出神入化;至於烤雞,就如同新加坡其他的雞肉料以一樣,還是只有一個字「嫩」可以形容,再加上香料的加持,這春雞除了鮮嫩多汁外,還多了份令人垂涎的香氣。

雖然菜單是以英文書寫,但我們是有看沒有懂,所以在點飲料時,大家都很保守地點了類似優酪乳的印度飲料Lassi,我們三個分別點了原味、芒果、和草莓口味,而衛博士則很勇敢地點了「鹹」口味,ㄟ…鹹的優酪乳真的蠻奇怪的,服務人員見衛博士似乎不太能接受,還貼心地另外送上一杯草莓口味的,真是服務周到啊!其實吃了幾塊餅和配菜後,我們差不多都飽了,但衛博士還提議要我們點甜點,心想:好吧!既然要吃印度菜,就一次吃到底吧!於是我們又開始討論著點什麼,結果我們選了最安全的冰淇淋,雖說應該不會有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不過印度冰淇淋還是很特別,冰淇淋中竟夾雜了許多堅果,因而使口感變得堅硬香脆,反而失去冰涼綿密的感覺了。這餐廳的服務人員很慷慨好客,當我們看不懂菜單而詢問那甜點是什麼時,他不但耐心回答,而且還免費送上一份請我們吃,真的是很用心在推廣印度菜啊!那令我們好奇的印度甜點有個叫「milk dumpling with syrup」的英文名字,原來是浸泡在糖漿裡的深紅色甜球,雖然球中充滿奶香味,但過份甜膩的滋味讓我敬謝不敏,只能心領服務人員的好意了!

很高興這次的training圓滿、順利結束,除了學到新的技術之外,也交了不少朋友,對我們來說可謂獲益良多,希望新加坡的朋友們有機會也能來台灣,讓我投桃報李一番。



相關文章:

妹妹愛生活— 2008新加坡出差之旅--Day2 BIOPOLIS生化科技園區
                — 2008新加坡出差之旅--Day3 Top of the world篇
                — 2008新加坡出差之旅--Day4 認真工作+整天都吃好料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