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樂學習音樂也好幾年了,從太鼓、奧福音樂課、YAMAHA音樂班到目前的個別鋼琴課,一路走來她都表現得可圈可點。對於剛開始接觸音樂的孩子,老師們大多是用「玩」的方式帶領他們感受音樂的美好,可是慢慢到進階課程後,「玩」的成分少了,「練習」的壓力多了,很多孩子覺得不好玩就不想學了。樂樂在上YAMAHA團體課時也曾遇到這樣的瓶頸,雖然她的表現一直不錯,但每到要練琴時總是會嘟著嘴說:「嗄~又要練琴喔!」為此,我曾與她促膝談心溝通,了解她不想練琴的原因,如果她真的沒有興趣,那我們就再找其他她覺得「有趣」的課程。後來明白她只是「玩心」太大,並非對學琴的事感到厭煩,那麼我就藉此機會說明「付出」與「收穫」之間的關係,此後她又能愉快地面對枯燥、制式的練琴時間。

樂樂在邁入小一的人生新旅程的同時,也踏上新的音樂之路,雖然相較於以前,她必須投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練琴上,但我並未施加太多壓力。不過我認為,既然要學而她也想學,那麼就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承受某些壓力,否則只是浪費時間和金錢而徒勞無功罷了。因而,在以「認真」作為最低學習門檻的想法下,我不要求孩子長時間的練習、完美無缺的彈奏、或一次就過關的表現(老師教彈後下次上課便驗收成功),我在乎的是她的「態度」-認真處事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態度,克服困難的態度。為此,當她心不在焉或對我的要求討價還價時,我會嚴詞厲色地對她說教一番。

某次陪樂樂練琴時,她又開始抓頭搔癢不耐煩地說:「媽咪~我肚子好餓喔!」我心想:這應該又是她不想繼續練琴的推託之詞,於是便說:「飯還沒做好,等你彈完剛好就可以吃了!媽咪也是餓著肚子陪你彈琴,又不是讓你自己彈,我去吃飯...」(事實上,我常常是更悲情地抱著東東或坐、或站,甚至邊餵奶邊陪小姐彈琴啊!) 雖然她沒有繼續反抗,但心不甘、情不願的表情全寫在臉上,而且彈得錯誤連連,比剛開始練習時還糟。這下我再也沉不住氣了,便起身跟她說:「你不想彈就不要彈了,這樣練習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隔天練習同一首曲子時,她竟彈得如行雲流水般順暢,我不禁好奇地問:「你可以彈得很好啊!為什麼昨天不認真彈呢?」樂樂有點兒委屈地答:「我昨天真的肚子好餓!」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不要說小孩子了,就連我們大人有時餓了、累了都難免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心情、脾氣不佳,我怎麼能要求孩子餓著肚子彈琴還要她表現好呢!於是我慚愧地說:「對不起!昨天是媽咪疏忽了,以後遇到類似情形請你一樣勇敢地跟媽咪說,我們可以商量看看是不是先吃點兒東西再繼續彈...」又有一天午餐後,樂樂說還不想午睡,我便建議她先練琴,彈著彈著她揉揉眼睛說:「媽咪~我好睏喔!」我很本能地回答:「那就趕快把這首的最後兩遍彈完(我要求每次練習時每首至少彈三遍),就可以上樓睡覺啦!...」她有點兒抱怨地說:「你說我們可以『商量』的啊~」這無疑又是一記當頭棒喝。是啊!想睡覺跟肚子餓的不舒服沒什麼差別,於是我又懷著歉意說:「嗯~對不起,媽咪又忘記考量你的需求,有時候媽咪也會跟你一樣忘記某些事情或是約定,謝謝你提醒我!那我們先睡覺,不過,睡醒後還是要把剩下的部分談完喔!」





前陣子,即將滿三歲的蓉蓉突然開倒車戀奶而不願意吃飯,讓我傷透腦筋。為了鼓勵她吃飯,我連哄帶騙、軟硬兼施,但效果有限,最後只好使出殺手鐧-不吃飯就不能喝ㄋㄟㄋㄟ。剛開始她還蠻配合的,但幾天後又故態復萌,於是我開始跟她溝通想了解問題癥結,只見她哭著說:「媽咪~我想先喝ㄋㄟㄋㄟ再吃飯...」因此,我在心裡思索著「雙贏」的辦法,最後決定採取「喝不飽對策」! 我答應先讓她喝奶,但奶量只有平常量的一半到 2/3,沒想到這個方法竟讓她就範了,而且不再抗拒吃飯。或許是因為「奶」只能滿足她的心理需求,後續的生理需求還是要由「飯」來填補吧!

自從開始「傾聽孩子的聲音」後,樂樂聽到「練琴」兩個字時不再嘟著小嘴,而且進步神速,連老師都誇獎地說:「她最近進步很多喔!感覺得出來有認真練習...而且已經趕上幾個比她早學的小朋友了」殊不知她現在的練習時間比以前還短呢!我想應該是愉快的心情和學習的成就感讓她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我的要求,練琴時間縮短,她就更開心了,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我看到孩子有更強大的學習動力。而蓉蓉現在如果想在飯前喝奶,也不再哭鬧,她會撒嬌地說:「媽咪~我想先喝一點點ㄋㄟㄋㄟ,等下我一定會乖乖吃飯,拜託...」最近,我正積極地哄她嘗試新食物或菜色,成效還不錯,至少她會願意嘗嘗味道,而我也答應如果不喜歡可以不要再吃。

我們當父母的常常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著想、對孩子最好的,所以孩子應該要遵從我們的話,但往往卻忘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我們應該給予適度的「尊重」。許多能力的培養都不是一蹴可幾,因此,我們不可能在孩子小時候壓抑他們的想法、支配他們的生活、忽略他們的需求,卻又奢望他們長大後能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過著自律的生活、認清自己心中的渴望,這無非是緣木求魚。或許孩子的想法不夠周全、感受太過表面、需求不切實際,那我們可以加以引導,順著孩子的「心意」陪他找到最佳的方向,成就屬於孩子自己的燦爛人生!試想,當年吳季剛的母親若非聆聽了孩子的心聲,無懼於世俗的異樣眼光和親友的流言蜚語,獨排眾議任由兒子沉溺於洋娃娃和婚紗的世界,那麼今日的服裝設計界可能會失去一位光芒耀眼的新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