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去年11月中旬開始,每個禮拜二早上我都會和樂樂班上的同學們來個「晨光約會」,幫小朋友們講故事。每次我講完故事,老師開完會回到教室後,我們都會簡單聊上幾句,有時甚至一聊就是一個小時,因此,我對樂樂的在校情形瞭若指掌,而我們親師之間也沒有「怪獸家長」與「恐龍老師」的問題。

老師常常熱心地跟我分享她的育兒和教學經驗,讓我受益良多。某次,老師問我小跟班蓉蓉會認字了嗎?我說還不會,老師便開啟話匣子說:「可以開始讓她學認字了,我兒子半歲就開始學認字,兩歲的時候就會閱讀,而且閱讀速度很快!你趕快讓她開始,現在開始還不晚。...我那邊有很多字卡,你拿回去,用遊戲的方式教她,一下子就學會了!」說完就立刻帶我進教室,拿了一大疊樂樂她們上課用過的字卡、詞卡、和海報給我。老師的這番好心善意,讓我開始思考一些事情。





或許,因為我是個凡事都喜歡順其自然的人,所以在教導孩子「學習」上,一直都扮演著輔助的角色,從不積極要求或施壓。「認字」似乎也是如此,我並未主動花費心神去教孩子認字,頂多就是她想知道那是什麼字時告訴她,或是陪她閱讀到巧虎的「學習國字」單元時,才簡單地教她認一下國字,但也不會著墨太多,更不會要求她強記。

我覺得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有其一定的過程,時機成熟環境配合時再敲敲邊鼓不消多久她自然而然就會了。而且每個孩子的需求、想法都不同,所以在作法上也應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論。尤其幼兒的記憶模式是採「圖像記憶」,和成人依賴文字思考的模式大不相同,圖像對他們的刺激和影響,遠遠大於對他們而言沒有意義的文字。而「圖像記憶」正是近年來許多業者所提倡的「全腦開發」和「超強記憶」的精隨,所以我想,與其提早教孩子認字強迫他們脫離圖像,然後再回頭花大把鈔票企圖喚醒孩子遺忘已久的本能,倒不如順著孩子的成長時序,配合環境,在適當的時機給予適度的養分,讓她適性地學習,自在地發展,豈不是更好!

也因為這樣的想法,所以樂樂一直到上學後才開始學識字。雖然比起同年齡的孩子晚了許多,不過事後證明,這對她後來的學習進程並無任何影響,現在她的閱讀能力也能和同學們並駕齊驅。然而,她卻多了項好本領,那就是即使不懂外文,也能「看」得懂外國卡通或電影,讓她的想像力可以盡情地揮灑、馳騁,有時她的靈感更勝編導一籌呢!由於第一隻白老鼠的實驗成果還不錯,所以蓉蓉如今還沉浸在圖像的絢爛世界裡。她可以透過眼睛欣賞繪本中精妙絕倫的插畫,探索文字中不曾提及的小秘密和暗示,不受文字限制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天馬行空地編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喜歡看孩子聆聽故事時在繪本上游移熠熠的眼神,因為我知道,此時的她正張大雙眼、敞開雙耳、用心感受、用腦想像,激發五感的連結,與故事中的主人翁一同經歷那精彩奇幻的一切。

因此,我不急,慢慢來,等到她對那些「符號」產生好奇與興趣時,我們再來好好相識一番!




某日,我在陪樂樂練琴時,突然聽到客廳裡傳來Wesley的喝斥聲,隨即便傳喚我問道:「現在都是誰在陪蓉蓉做巧虎?為什麼她連數數都還不會?你不能都靠樂樂講給她聽啊!」當我聽完一連串的追問回過神了解情況後才知道,原來他剛剛撥冗陪著蓉蓉看巧虎書,但蓉蓉似乎無法依照他的指示正確地回答問題,因此擔心我忙著照顧東東而疏於對蓉蓉的教導。我語帶猜測地說:「不會呀!我常常陪她數,她都會啊!可能是這些動物排成了兩排,一般我讓她數的都只有一排,所以她還不懂數完一排後還要數第二排。」接著我為蓉蓉重新講解了一次遊戲規則:「蓉蓉,你看這些小兔子排成了上下兩排,所以爸比問你這框框裡有幾隻小兔子時,你數完上面這一排後還要繼續數下面這一排喔!」之後再問她,她就都答對了,而且屢試不爽。

事後,我跟Wesley解釋:「可能平常都是我在陪她做這些事,所以你不太清楚她的學習狀況,我們常數數,她也都會數,沒有問題!」他也為他的激動做說明:「那就好!我還以為都是樂樂在教她,她沒去上幼稚園,我怕她將來會跟不上。」我又申論了我的想法:「其實,真的要陪她做巧虎很快,一本書大概20分鐘就可以講完,有時採分段操作,還可強化她的印象。不過,以她這個年紀,我不願意讓她花太多時間在學習上,反而希望她多出去跑跑跳跳、曬曬太陽、盪盪秋千、玩玩溜滑梯,玩的時間一旦錯過就沒有了,但是學習,只要有心,她有一輩子的機會。」

除了這些話外,還有一些是我沒說出口的。我覺得人類當初會產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為了生存與生活。因此,我喜歡將學習融入生活之中,而非刻意要孩子坐在書桌前,翻開書照本宣科。當初訂巧虎是欣賞它生活知能和禮儀規範的內容,並不是著眼於知識的學習,所以與其要我讓孩子數著巧虎書上的兔子或猴子,我寧願趁她雞婆地幫我洗水果時,陪她一起數葡萄;當我們外出回家拾級而上時,陪她一起數階梯;當我們欣賞畫展時,陪她一起數畫中的人數;當我們在公園玩耍休憩時,陪她仰望穹蒼數著天上的雲朵;當我們在野外踏青時,陪她數草原上的水牛。

其實,知識無所不在,而學習的機會更是俯拾皆是。因此,我不急,慢慢來,等我滿足了她心中所有的「為什麼」後,相信她腹中廣博的常識一定會比書上片段的知識更實際。



每當電銷人員聽到我說:「目前我不需要英文教材」時,幾乎都會詫異地問:「難道你不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嗎?」這時我真的很想請問他們:「美國街頭那些流浪漢哪個英文不是講得流利順暢,那他們的下場怎麼會這樣?」抑或是他們雖然贏在起跑點,卻輸在終點!撇開英文不談,人生又如何論斷輸贏呢?難道坐擁豪宅名車、華服美鑽就是贏嗎?我想,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吧!

事實上,我並非不認同學習英文的重要性,只不過我和龍應台女士一樣,都認為「英文,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對於非英語人而言,它是一個簡便的萬用插頭,放在旅行箱裡,到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拿出來,插上電。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以為電的來源就是這萬用插頭。事實上,插頭不能供電,英語也給不了思想和創造力。」(節錄自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並且,我希望在孩子建立世界觀之前,先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認同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做一個有「根」的人,唯有如此,她才可能像「嫁接」一般截長補短,在保有自己特性的同時與世界融合。

我重視孩子的國語程度更勝英文能力,所以樂樂從未上過任何英文課程,她唯一接觸英文的機會,是我在講英文繪本時,會順便念一次原文給她聽再翻譯。也因此,當樂樂要上小學時,我一度非常擔心她學習英文的狀況,深怕連26個大小寫英文字母都搞不清楚的她,身處在都有補習英文的同學之中會感到挫折、沮喪以致於興趣缺缺。幸好樂樂學校的競爭不若明星小學那麼激烈,再加上老師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和有趣多變的教材,讓樂樂口中的英文課宛若充滿歡樂的唱遊課。熱心助人的她在課堂上常幫助輔導同學,老師因而選她當英文小老師,在老師肯定她的表現,她也十分喜歡老師的良性循環下,讓她對英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上學期,樂樂拿了五張獎狀,其中最令她得意的便是「英語學習成績優異」這張。看著她喜孜孜地說:「以前我都只考9899分,沒考過一百分,所以都沒拿到獎狀。這次雖然很多人考一百分,但是只有五個人有獎狀喔!」我知道,在學英文的這條路上,雖然她沒有贏在起跑點,但是她找到了繼續向前的動力。因此,我不急,慢慢來,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且沒有對手,只要今天比昨天更向前邁進一大步,那麼就有機會看到更美好的風景,也就能為自己「贏得人生」!



對於樂樂學鋼琴這件事,我重視的不是學習成果,而是過程中的學習態度。我從不拿她和其他孩子比較,也不在乎考試成績,更不會像她同儕的家長一樣,要求她每天彈一個半小時的鋼琴(主修)再練一個小時的小提琴(副修),或是仿效虎媽,連外出旅遊都要緊盯著孩子練琴。我覺得,這世界上還有許多美妙動人的事物,值得我們花費心神去體驗、探索,所以不該將全部的時間與精力都投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我們約法三章,只要專心彈琴,每首曲子彈三遍後就可以去玩,或者用心地練了一個小時,那麼即使有曲子還沒練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剩下的明天再繼續。

聆聽音樂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但是重複彈奏一段樂曲卻是件枯燥乏味的事。經過多次和樂樂確認她的學琴意願後,我希望她能明白,「練琴」是她做抉擇的同時必須承擔的責任。當她想將練琴時間拖到吃完飯後,我尊重她的決定,不過,不久她就發現,在精神不濟的情況下練習的結果不但事倍功半而且成效不彰。為此,老師曾婉轉地向我詢問:「上禮拜她練琴的時間比較少嗎?這禮拜沒有太多進度耶!」我語帶歉意的回答:「並沒有!只是我想讓她了解練琴是她自己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不太盯她,放手讓她自己練琴,而她又調整了練琴的時間,因為太晚練琴她體力不支,所以效果不好,真是抱歉!不過,我還是希望能將主動權交還給她,所以最近的進度可能不太好,還請老師見諒。」因為我不比較,所以不在乎進度。很感謝老師的諒解也同意我的作法,在親師的密切配合下,樂樂的練琴狀況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聰敏的她也慢慢知道,怎麼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練好琴,又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玩耍。

雖然我覺得樂樂的程度不如其他同學,不過,在不揠苗助長的情況下,她漸漸的蓄積能量後,意外發現她竟也能爆發出強大的潛力。經過兩次挑戰超乎她能力的考試曲後-柴可夫斯基的「童話」(For the Young for Piano Opus.39 "Nursery Tale")和巴爾托克的「孩子們的嬉戲」(For Children Volume 1 No.8 "Children's game")-如今她也逐漸追上同學們的步伐踏進小奏鳴曲的悠揚世界。從看到密密麻麻樂譜時的卻步,到兩個小節、兩個小節慢慢熟悉的速度,轉眼間,她已能彈下兩個樂章(Kuhlau Op.55 No.2第三樂章 and Clementi Op.36 No.1 第三樂章),也因此獲得了克服困難後的成就感。我想,這樣的收穫對她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她學到的不僅僅是面對單調無趣的練琴和障礙所該有的正確態度,而更了解如何處理生活中,那些不太想做或自覺做不到卻又必須要做的事。

我並不想培養天才或神童,也不企圖藉學琴達到什麼目的,所以我不願讓孩子對音樂的熱忱在這短短幾年內消磨殆盡,甚至如果她倦了,我也會為了讓她能走更遠的路而中途休息。畢竟,只要有興趣,她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追尋、探求音樂的天堂。因此,我不急,慢慢來,音樂存在於孩子們洗澡時的哼唱中、看卡通片時的配樂中、進入夢鄉時的陪伴樂曲中、上唱遊課時的歌聲中,而非僅限於鋼琴前的方寸之地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