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五穀漿  

古人有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對我這個庸婦來說,

即使有米,

我也不見得能做出什麼好料理。

幸好,

我生在科技發達的今日,

即使沒有廚藝,

藉著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

也能差強人意地為家人們料理三餐。

 

「一日之計在於晨」,

如何用健康營養的早餐,

啟動家人在一天中最寶貴的時間裡的活力,

儲備整天所需的基本能量,

是家庭主婦必修的課題。

自從有了新的豆漿機後,

準備起早餐的飲品更為方便了。

不過童心未泯的我,

還是不安於每次都打豆漿,

於是開始玩起各式「米漿」來。

五穀米、七穀米、十穀米、胚芽米,

我都一一嘗試過。

雖然打出來的漿是乳白色的,

但加了健康的黑糖後便幾可亂真,

而且味道也都不錯。

改天再來試試更養生的黑豆吧!

 

 

五穀玉米煎餅  

打完豆漿後的豆渣,

只要經過簡單的加工

就能變身成為一道美味的餐點。

而有時孩子們的建議,

也會給我帶來新的創意靈感。

 

某天傍晚,

蓉蓉放學回家後,

興高采烈地跟我說:「媽咪,我今天選『生活高手』的學習區,蘋果老師讓我們自己煎餅耶!」

我疑惑地問:「哇~這麼厲害!那你煎什麼餅啊?」

她氣定神閒地回答:「我們用『玉米濃湯』來煎餅,很好吃喔!你下次也可以試試看,就把玉米濃湯和麵粉拌在一起......」

仔細詢問後得知,

原來她說的「玉米濃湯」是像X寶濃湯那種料理湯包。

 

有一陣子,

蓉蓉不斷提起那天煎餅的經驗,

又對「玉米濃湯煎餅」讚不絕口。

不過,

我們家已經很久很久不喝那種「不知道裡面到底加了什麼」的料理湯包。

於是,

我心血來潮地在煎五穀豆渣餅時加入新鮮玉米粒,

希冀會受到愛吃玉米的孩子們的青睞。

 

果不其然,

蓉蓉坐上餐桌一看到玉米便眉飛色舞,

迫不及待地開始享用早餐,

簡單地加點兒醬油膏,

便一口接一口吃得津津有味。

但是,

我這小點子卻不得樂樂的歡心,

小妮子直說:「這味道怪怪的,我還是喜歡吃原味的!」

至於對食物來者不拒的東東,

當然還是手叉並用地大快朵頤。

 

這次的實驗也算成功一半,

至少Wesley和兩個孩子是滿意的。

不過,

我也承諾樂樂,

下次再這樣惡搞時,

一定會先煎原味的給她,

然後再加玉米粒,

這樣就皆大歡喜了。

 

 

南瓜吐司 

另一個可以讓我輕鬆變換早餐的大功臣,

便是「麵包機」了。

不知怎麼地,

三寶們對「吐司」一直情有獨鍾,

常常問他們:「明天早餐想吃什麼?」時,

十之八九都會得到:「吐司!」這樣的答案。

而這「吐司控」的症狀,

在蓉蓉和東東身上尤其明顯。

 

雖然我也常以饅頭、蛋餅、煎餅、粥來增添早餐的多樣性,

但每當孩子們吵著要吃吐司時,

我便不好讓他們失望。

不過,

我又擔心總是吃吐司會有營養偏廢的問題,

於是,

在吐司中動手腳,

成了我訓練自己「耍心機」的方法。

 

既然麵包機食譜中明載,

只要控制好麵糰的濕潤度,

任何食材都可以自行斟酌加入。

因此,

就毫不客氣地大玩特玩麵包機吐司了。

 

當孩子們對南瓜的接受度還不高時,

我除了在廚房進行「南瓜料理實驗」外,

也嘗試讓南瓜以不同型態攻佔孩子的味蕾,

而孩子們喜愛的吐司便成了我的好幫手。

將料理後剩餘的南瓜蒸熟,

再按照「地瓜吐司」的配方變換出「南瓜吐司」。

 

或許是因為孩子們吃慣了我惡搞的各式吐司,

所以在照慣例詢問:「今天是什麼吐司?」

而得知是「南瓜口味」後,

並沒有太大的情緒性反彈。

依舊各自挑選了自己喜愛的抹醬,

然後毫無評論地默默吃完,

讓我不禁暗自竊喜著,

也許我的「味蕾攻佔計畫」就快成功了!

 

 

地瓜吐司  

我總想在一成不變的「陀螺轉轉轉」生活中,

為自己和孩子增添一點兒不一樣的色彩。

而對每天逛市場、泡廚房的我來說,

從料理和餐點著手應該是最恰當的。

 

趁著東東在午睡的空檔,

蒸些地瓜當作孩子們的「放學點心」,

剩下的就順手拿來做明天早餐的吐司吧!

黃澄澄的地瓜吐司,

不但看起來色澤漂亮,

聞起來還帶著淡淡的地瓜香氣,

不由得讓人食指大動。

 

不過,

這吐司雖然賣相不錯,

但吃起來卻沒啥地瓜味。

這應該就不難想像,

市售味道濃郁的地瓜麵包,

是靠著什麼東西的魔法,

才能呈現那麼誘人的滋味了。

 

藉由一條條不同口味的自製吐司,

我和孩子們開始引導我們的眼睛和味蕾,

重新認識食材的原色與原味,

回歸品味自然單純的原點。

  

 

杏仁雜糧吐司  

某次到大賣場買全麥麵粉時,

應該還不到「視茫茫,髮蒼蒼」年紀的我,

竟然誤拿了「雜糧」麵粉。

等到萬事俱備

只欠「麵粉」才發現,

也只好硬著頭皮將錯就錯了。

 

按照麵包機食譜的原配方,

只以雜糧麵粉取代全麥麵粉,

做出來的吐司也還不錯。

不過,

向來「嘴裡容不下沙」的蓉蓉(不喜歡沙沙的或有顆粒的口感),

對吐司中那一粒粒的雜糧頗有微詞。

幸好在我稍作解釋後,

小妮子還是諒解地默默接受了,

讓我大呼驚險過關。

 

 

咖椰醬  

雖然之前曾到新加坡出差

卻無緣吃到道地的「咖椰醬」

不過,

自從Wesley開始半工半讀後,

因為頻繁地到新加坡出差,

便順手帶回一瓶,

我才與它有了第一次接觸。

 

剛開始品嘗時,

並不太習慣那椰漿混著雞蛋的特殊口味,

然而吃了幾次後,

我卻漸漸地愛上了那個滋味。

原本對咖椰醬的顏色和氣味有些嫌惡的孩子們,

看我吃得津津有味,

也忍不住地說:「媽咪,借我吃一口!」

然後,

雖然不及我喜歡,

但也接受了這濃郁的南洋風味。

 

Wseley見我吃得頗順口,

因而每當我快吃完時,

他就會貼心地再帶回一瓶,

並且嘗試購買不同品牌,

讓我可以評比挑選。

即便只是一罐小小的抹醬,

但那將我放在心上的情意,

便足以令我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蘋果吐司  

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

從小看著父親對食物的珍惜,

即使是剩飯剩菜也不任意丟棄,

甚至撿食我吃剩的餐點、麵包。

耳濡目染下,

讓我也奉行「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簡約。

 

現在當了媽媽後,

我儼然成了家中的「廚餘桶」,

所有孩子們吃剩或嘗過後不喜歡的食物,

幾乎全都進了我的五臟廟。

所幸我好養又不挑嘴,

而孩子們挑選的食物也多半是我喜愛的,

因此對於這樣的角色扮演,

並不覺得委屈。

 

不過,

有時我也不願意勉強自己,

吃下過多或不喜歡的食物,

可是又不想浪費,

左思右想後,

發現「自製吐司」是個可以解決此困擾的好辦法。

 

之前帶孩子們出國旅遊時,

刻意為東東訂了「寶寶餐」。

但是早已跟著我們吃盡美食的他,

對那一瓶瓶的果泥、食物泥根本不屑一顧。

為了消耗那些寶寶食品,

我異想天開地將它們加進了吐司裡,

做出了「蘋果吐司」、「梨子吐司」、「雞肉青豆吐司」、「蔬菜吐司」等等。

由於這些寶寶食品強調純天然無香料,

所以味道不突出,

孩子們吃了並沒有特別的感覺。

就這樣,

我悄悄地讓全家人為我分擔了「廚餘桶」的工作。

 

 

蜜糖地瓜吐司

去年的花蓮海洋公園小旅行

我們在「曾記麻糬」買了不少當地名產,

除了不能錯過的麻糬外,

我還拿了一包看起來很好吃的「蜜糖地瓜」。

 

本以為愛吃地瓜的Wesley和樂樂會很捧場,

誰知道屬螞蟻的Wesley吃了一個後竟說:「這地瓜太甜,吃起來好膩!」

而樂樂淺嚐一口後也抱怨:「這個太甜了,不好吃!」

面對那一大包滯銷的蜜糖地瓜,

不愛吃甜食的我,

實在無法強逼自己包辦吃下,

但又無他法,

只好暫且將其打入冰箱冷宮。

 

眼看保存期限到期的日子一天天逼近,

讓不願暴殄天物的我著實傷透腦筋。

某天又要做吐司時,

不知從那兒飛來的靈感,

腦海中竟出現了將蜜糖地瓜切成小塊,

放入麵包機中做吐司的畫面。

就這樣,

香甜的「蜜糖地瓜吐司」出爐了。

 

這款吐司意外地受到孩子們喜愛,

早餐吃過一次後,

放學回家時又迫不及待地詢問:「媽咪,早上的吐司還有嗎?」

然後,

便聽到不是那麼喜歡吃地瓜的蓉蓉滿足地說:「今天的吐司好好吃喔!」

原來,

堅持一下,

不要放棄,

總是能為「食物」找到出路的!

 

 

櫻桃吐司

有時候, 

我也會為自己勇於冒險的嘗試捏一把冷汗。

不過,

這個世界若是少了這份勇氣,

一定會變得枯燥乏味、黯淡無光。

 

有一次,

孩子們買的飲料沒有喝完,

當下不想喝冷飲的我,

只好將其放進冰箱。

一段時間後,

再次詢問孩子們的意願,

竟然依舊沒有人要喝。

無奈之餘,

只好另謀他法。

 

當晚在準備隔天的早餐吐司時,

突然靈光一閃,

乾脆將其加入吐司,

再放些櫻桃果醬增添風味。

做成很特別的「薏仁櫻桃吐司」。

這款吐司剛出爐時香氣逼人,

不知不覺令人垂涎欲滴。

當孩子們看到這吐司的色澤時,

感覺有些猶疑,

不過,

很快地便被那香味所收買唾沫直嚥了。

 

 

 檸檬吐司  

我是個愛玩的媽媽,

不但常跟著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瘋,

也將「童心」用在了料理上。

 

看著麵包機食譜中的各種吐司,

大多都能憑空想像出那味道。

不過,

我一直很難想像「檸檬吐司」吃在嘴裡會是什麼感覺。

因此,

某天我趁著家裡剛好有檸檬之際,

大膽挑戰了一下自己的味蕾。

沒想到,

滋味還不錯,

鬆軟的土司散發著淡淡的檸檬清香,

彷彿將那森林浴中的芬多精含在了口中。

 

 

 蓉練習使用刀叉

現在,

已經有越來越多人相信,

童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

在我玩早餐的同時,

孩子們當然也要玩。

 

那天我做「五穀玉米煎餅」時,

恰巧蓉蓉的幼稚園隔天將帶孩子們到西餐廳,

實地進行「西餐禮儀」課程。

而老師在前一周的聯絡簿上,

便提醒家長「可在家先教孩子們練習使用刀叉」。

於是,

這天我們便用煎餅來玩刀叉。

 

可能是因為煎餅質地柔軟,

蓉蓉操作起刀叉不費吹灰之力,

完全沒有飛刀掉叉之虞。

而之前我們全家曾到同一家西餐廳用餐,

對那裏的餐點狀況還算了解,

老師也說:「餐廳會協助先將牛排切成小塊。」

這樣一來, 

相信這不淑女的丫頭會有個愉快的「西餐體驗」。

 

  

學習抹醬 

看著姊姊們都能拿抹刀塗抹自己喜歡的各式果醬、花生醬、奶酥醬、大蒜醬或巧克力醬,

剛滿三歲的東東,

也迫不急待地想為自己準備一片特製吐司。

因此,

我開始讓他玩抹刀和果醬。

 

光是用抹刀將果醬挖出,

然後平穩地放到吐司上,

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就已經牽涉到好幾條手部肌肉的協調性。

更別說要將果醬平順均勻地塗抹於整片吐司,

那果醬的黏稠性和含有果粒的不均質性,

無疑是讓這小小的工作難上加難。

 

不過對東東來說,

他無所畏懼,

因為這不是一堂課也不是一項作業,

所以沒有對錯、好壞與成敗,

只有開心地玩,

然後滿足地吃。

 

至於我,

我只在一旁欣賞他的吐司傑作,

偶爾在他求救時伸出援手,

接著陪他一起享受這小小的成就感,

最後再一起收拾玩耍後的殘局。

 

 

奶酥烤土司  

某次和同學聚會時,

其中一個非常賢慧的同學問我:「你做的吐司他們(孩子)喜歡吃嗎?」

我直言不諱地回答:「不喜歡!」

由於那時大家聊得非常熱絡,

以至於我沒有機會進一步闡述我的「但是......」。

 

其實,

市售的吐司比麵包機做出的吐司好吃,

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

為什麼我還要辛苦地熬夜或早起做吐司,

箇中原因孩子們也都了然於胸。

因此,

即使我做的吐司口感不佳,

孩子們還是會看在我「希望他們健康」的那份心意上,

毫不埋怨乖乖地把它吃完。

 

或許是「習慣」成自然,

近來孩子們對於我的自製吐司接受度愈來愈高。

再加上烤箱的加持,

每次放學點心出現香酥脆的「奶酥吐司」或「大蒜吐司」時,

三個孩子都會爭先恐後地搶食,

而且完全沒有「不想吃邊」或是「要切邊」的問題。

 

我想,

當孩子們的心被打動時,

味蕾的感受和腦中的想法也會跟著改變。

若我們確定自己是走在正道上,

就必須勇敢、堅定地走下去。

給孩子們一點兒時間,

很快地他們便會尾隨而至,

然後與我們並肩齊步而行。

 

 

 吐司配咖哩

為了當個開心快樂的「廚餘桶」,

我常常會想些點子讓那些被遺棄或嫌棄的食物變得美味些。

就像孩子們不吃的吐司邊,

我將其拿來沾早餐飲品後,

孩子們竟爭相仿效,

吃得不亦樂乎。

 

而某次我為了解決冰在冰箱內多日的吐司,

便趁著吃咖哩麵時,

拿吐司沾咖哩醬吃。

沒想到孩子們又好奇地說:「媽咪,給我吃一口!」

然後又瘋狂地愛上這滋味,

替我完成「廚餘桶」的工作。

 

我深深地覺得,

沒有不對的食物,

只有不對的食用方法。

一旦找到了和孩子味蕾跳動相同的頻率,

就能使他們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讓孩子重新了解、認識這個食物,

進而再次接受、喜愛這個食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